• 32阅读
  • 0回复

你不应只是一座雕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17
第8版()
专栏:

你不应只是一座雕像
黄宗英
我来到了北京。一日,在街头闲逛,从个体户小摊上买了两包花生米。回到住所,吃着喷香的花生米,翻看着包花生米的报纸。窗外,起风了,刮得人心烦躁。不意,旧报纸上的标题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把花生米全部倒在茶盘里,摊开了那两张旧报纸——《经济日报》1月29日、2月2日:“研究员陈春光扩散新技术竟遭到阻挠”、“给科学上的二道贩子摘帽子”……。我不认识陈春光同志;但我听到过他的事儿。我更熟悉千百个象陈春光这样的知识分子们。窗外,风号沙唳,叩我心扉。于是,大白天,我点亮了台灯,铺开稿纸……
天安门广场上,人民大会堂旁,有一座雕塑的群像,其中有一位科学家。科学家很年轻,有着沉思的额头、睿智的目光;他正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当你靠近雕像,你也许会感受到科学家青春的体温、谛听到勃勃的心律和激情的呼吸;如果搬个脑电波测示仪来,说不定将记下清晰有致的示波……
雕塑家的眼力和刀工,委实令人赞叹。听说,是从千百个模特儿中,选中了一位在现实中有为的青年科学家——爱国思想与智慧共生在他的大脑褶纹中。虽说,雕塑家并不需要在颅内下功夫;而青年科学家的大脑却在人民共和国得到滋养,并漫游国外,汲取了人类智慧的精华。历二十余载寒来暑往,虽有雨雪冰霜,但他还是能在实验室里,和同志们一起,创造了可喜的科学新成果。人们夸赞,他没有辜负那花岗岩的雕像。他,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室研究员。他的名子——陈春光。
当改革的狂飙腾起在祖国的地平线上,石雕般的这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坐不住了。陈春光力图把科学的成果扩散到生产上。他走出了研究所的大门,奔忙在这个工厂、那个车间。象一滴深蓝色的墨水,滴进一杯水里,一杯水全变蓝了。啊,春水碧如蓝,新技术扩散了。科研成果转化为有经济效益的产品了,科学与生产携手并肩。一批新技术扩散的试验性工厂和技术服务机构诞生了。这是科研与经济结合的新型的联合体。是祖国大地上爆出的现代化的新芽。
正当科技发展与经济振兴在热恋的美好时光,天晓得触犯了哪条“王法”,棒打了鸳鸯!清白的科学家,竟从此被扭曲了石纹般的形象。他,被某些人非议为“不务正业”、“搞歪门邪道”,而且还有人要把他列为“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重点审查对象”。查、查、查。查他负责的这个新技术扩散部门的二十二笔收入、二百三十六笔支出,从单据查到总账。查那骇人听闻的研制费——十万元的去向。“三查六审一边晾”,知识分子们早已习惯,没什么关系。查查清楚,也没什么可说的。查来查去,这位科学家不仅没有经济问题,连按规定应得的每月补贴费他也分文未领;虽说只有十五元。十五元啊——除去熟睡时刻,一位科学家的全部的、强力的大脑劳动,他并不要任何一点营养补偿!
财务方面没有问题,不是也就可以允许他放手干了吗?难道能有不需要科研成果用以生产的现代化吗?
不行!还是不行!说有问题,怎能没问题呢?这位科学家若是对了,不就显得有人不太对了吗?那还成!反正——(我听说)他至少逃不掉一条罪状——动用国家科研成果!这成果,在这位科学家的大脑里(不属于需要保密的部分),没批准用,就不许用!用了,就是“犯法”!
我从小时候就听说过,中国和外国都有这样的传说:石头的雕像变成了活人;当需要的时候,大显神通。
我也听过,有另一种传说:把活人变成石雕。这传说,未免残忍。虽然,我不信小妖,也不拜神佛;但传说,寄托着人间的梦。如今,我多么想、多么想,能修得法术本领。让不该活动的,不要再活动。该活动的,这科学家雕像的原型——你也六根俱净、四大皆空、停了呼吸、住了大脑吧。你不要再为祖国是否前进操心,你沉默地守着庄严的天安门、巍巍的人民大会堂,坐化了吧,恁冉冉蹉跎了、蹉跎了似水年华,似水年华。你沉默、沉默吧。唉,难道真的只能如此吗?我不相信。
亲爱的读者啊,别责备我这奇思怪想。只怨我耳根子太软,我只不过听窗外的迎春花给我讲了这个故事,说:石雕像的原型,不该抢在春来之先就发花。于是,我竟然发此无名的叹息。其实,我和这座雕像没半点牵连。我此刻,连看也不敢看这座石雕一眼。我怕石雕会滴下眼泪。我更不忍见到:那科学家塑像的头颅里,的的确确有着烧不熔的活泼泼的大脑,被冷冷地掷在一旁——恰似王尔德童话里的“快乐王子”一般。
唉,你不应只是一座雕像!
是的。你,以及你所代表的千千万万科学家们——全心贡献自己于祖国、于人类的科学家们,也决不会只是一座雕像。当然!!
你看如何?才尽矣,我没辙了。你看着办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