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保加利亚的马雅可夫斯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20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保加利亚的马雅可夫斯基
樊石
在保加利亚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产生过不少深受人民喜爱的诗人,赫里斯托·斯米尔宁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以洋溢着革命激情的诗篇,在保加利亚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伟大革命家季米特洛夫誉为“保加利亚的马雅可夫斯基”。
斯米尔宁斯基于1898年出生在库库什城一个糕饼工人家庭。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和战祸连年曾一度辍学。后来他进了索非亚中等技校和军官学校。1918年保加利亚爆发的士兵起义,使他认清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看到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军官学校,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1920年,他加入共青团,翌年加入共产党,满腔热情地在工人中间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参加并领导了工人游行示威等革命活动。1923年,他受党的委托,创办讽刺刊物《假面舞会》,团结了文学界的进步力量,表现出卓越的才能。由于操劳过度,损害了健康,不幸于同年6月18日被病魔夺去年轻的生命,逝世时年仅二十五岁。
斯米尔宁斯基是在革命高涨年代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十月革命的胜利,保加利亚和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他认清了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前景。因此,他象马雅可夫斯基那样,从革命事业需要出发,写下许多宣传鼓动诗,或揭露资产阶级在选举中玩弄的骗局,或抨击反动报刊的蛊惑宣传,或赞颂人民的英勇斗争。这些诗篇记录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力地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就其性质和意义来说,与马雅可夫斯基在“罗斯塔”的文学活动颇为相似。
诗人深深懂得,劳动者自发的斗争不能取得最后胜利,而革命理论一旦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他在《煤矿工人》一诗中,号召将革命真理送到矿井里去:
向下去,向那黑暗的洞穴,
向大地母亲的胸膛,
向下面兄弟们——奴隶们那里,
向永远黑暗的海洋,
你的朦胧的小灯
就闪耀着晨曦的红光,
它的一束光芒照亮了
黑暗的苦工的殿堂……
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成长,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较量,是斯米尔宁斯基在作品中描写的中心主题。人们从他的诗篇中,可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维苏威的暴动》、《奴隶的忿怒》、《奴隶的春天》等诗,以象征或寓意的手法,表现了无产阶级要求解放的迫切愿望,以及他们在斗争中显示的英勇无畏气概。
斯米尔宁斯基在诗作中表达了无产阶级变革现实、改造世界的坚强决心。在他的笔下,工人们并没有被繁重的劳动和反动势力的迫害所摧垮,而是挺起胸膛、斗志昂扬地投入斗争,对光辉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诗人将自己的诗集取名为《总有一天》,正是作者本人和广大劳动群众对革命的强烈渴望和必胜信念的生动写照。他在《总有一天》诗中写道:
眼睛恳求光明,
胸膛需要呼吸,
一个渴望,一个幻想,
燃烧着,锻炼着,在心里,
穿过了血,穿过了泪
穿过了恐怖、瘟疫、阴暗,
雷轰似地向处处警告: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
斯米尔宁斯基将自己的才华完全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的作品生动地描绘了风雷激荡的历史画卷,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人民以鼓舞和力量。今天,在诗人逝世六十周年之际,我们重读他的诗作,仍能受到强烈的感染,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附图片)
 高莽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