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飞来峰和灵鹫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20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飞来峰和灵鹫山
李楠
到杭州游过西湖的人都知道,灵隐寺后面耸立着一座突兀峥嵘的山峰,叫飞来峰。相传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座山峰千洞百穴,怪石嶙峋,和故乡的灵鹫山形貌相似,就说这是从印度飞来的。“山皆学灵鹫,佛亦爱临安”,在飞来峰留下来的这类题咏表明,人们喜爱这个传说。
印度的灵鹫山位于比哈尔邦境内那烂陀和菩提迦耶之间。这两个地方都是有名的佛教胜地。古代来印度取经求法的我国僧人,包括法显、玄奘、义净,都在此地游览和居住过。他们对这一带包括对灵鹫山的描述,至今还是印度的宝贵史料。从传说中的杭州的飞来峰和比哈尔的灵鹫山的这段因缘不难看出,在历史上,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交往关系,是何等密切啊!
在一个晴朗的春日,我们从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乘车出发,前往灵鹫山访问。巴特那就是我国古书中所称的华氏城。虽然还是初春,但田野一片苍翠,菜花黄,麦苗青,村落相间,颇似中国的江南景象。
这一带地处印度的恒河平原,没有高山峻岭。在一马平川之中,灵鹫山拔地而起,虽觉有些孤零,却显得奇特不凡。进山处有一小镇,公共汽车甚多,游客络绎不绝,颇为繁荣热闹。
离开小镇不久,就到了灵鹫山的主峰。入口处的一块巨石上,刻有三个汉字“灵鹫峰”。原来这是日本僧人在山上捐资修了一座佛寺,并兴建了一些旅游设施。峰高不过数百米,岩石裸露,并无茂林修竹,只长了一些低矮的杂树。峰顶有一座高大的白塔,新近经过整修,外形颇似北京北海的白塔,庄严壮丽。峰顶上有岩石矗立,从山下望去,形如鹫鸟的头部,这就是灵鹫山得名的来历。还有一说,山上鹫鸟很多,因以为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灵鹫峰虽不高峻雄伟,但和佛教关系密切。这里有当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讲经说法之地,至今尚留有一平台,从远处望去,依稀可见。佛教的法华经就是释迦在这里讲述的。高峰上还有释迦的弟子居住过的石窟。因此,灵鹫峰也就成为驰名于世的名山了。
灵鹫山离南面的菩提迦耶90公里。大概当时释迦离开尼泊尔境内的出生地蓝毗尼以后,就到恒河流域天竺一带浪迹苦修,也曾到过灵鹫山,并从这里到了菩提迦耶,在一株菩提树下悟道,创立了佛教。离开菩提迦耶,他前往西北不远的恒河旁的鹿野苑,首次收了5个弟子。后来又到灵鹫山,受到摩揭陀国国王的优遇,居住了五十年。国王在灵鹫峰修了一座竹园精舍,供释迦和他的弟子们居住。以后他离开这里向北行往拘尸那,直至逝世。想来,他是打算返回故乡蓝毗尼吧,因为拘尸那离蓝毗尼已经不远了。
释迦在拘尸那逝世后,香木焚身,称为舍利,分为8份,分别保存在8座塔内。据说,灵鹫山、鹿野苑、菩提迦耶的佛塔内都各埋有一份。
从灵鹫山主峰瞭望,几座山峰围绕成一块不整齐的椭圆形谷地,这就是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的遗址。当时恒河流域诸小国中,摩揭陀国较为强大,且尊崇佛教。释迦死的那年,他的弟子们在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大结集,修撰经典,推广教义。其后百余年,在王舍城又有第二次大结集。此后,摩揭陀国衰落,王舍城也随之逐渐荒废湮没了,而今。站在灵鹫山的主峰上看到的乃是一片杂树蔓草,只能供人凭吊而已。
我国晋朝高僧法显来游时,王舍城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城郭依然,尚具规模。
玄奘也曾详细地记述了他看到的王舍城和灵鹫山的景况。他描写这一带的景色是“花含殊馥,色烂黄金,暮春之月,林皆金色。”“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数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山景虽然美丽,但这个地方已经废弃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带的遗迹发掘工作,不少是根据法显、玄奘的记载进行的。在鹿野苑,唐代皇帝就曾敕建过佛寺。在菩提迦耶,宋代皇帝也曾敕建过佛塔。现在,在鹿野苑和那烂陀都还各有一座中华佛寺,仿我国庙宇修建,由中国僧人主持。
岁月如流,佛门也历经沧桑。后来,佛教在印度还有几次大结集,并向邻国传播,但在印度本土却逐渐衰落,至今未能重振。不过,灵鹫山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倒是盛况不衰。每年都有大批外国的佛教徒、香客、旅游者不惜千里迢迢,前来瞻仰。印度也把它辟为旅游点,兴建了登山缆车,修整和发掘工作还在继续。
我们站在灵鹫高峰上,抚今思昔,感慨系之。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确实源远流长。飞来峰和灵鹫山,不就是生动的例证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