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育竹有情荫万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25
第7版()
专栏:朝鲜通讯

育竹有情荫万代
本报记者 周必忠
金刚山,被誉为朝鲜国内首屈一指的名胜。近年来,人们看到,在万千景物之中又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绝”——翠竹。一片片苍翠欲滴的竹林,茁长在连绵起伏的丘陵上,临风摇曳,婀娜多姿。于是,在金刚山的自然美中,除了北方的雄伟,又平添了南方的秀色。
不久前,记者到金刚山一带采访,从高城郡人民委员会副委员长郑熙淳的介绍中,了解到竹林如何在这里出现的动人故事:原来是1958年11月金日成主席访华时,毛泽东主席把竹种作为礼物赠送给他的。郑熙淳深情地对记者说:这是朝中友谊的一个生动例证。
这以后,1959年3月17日,国际列车把12只装有两个品种竹根的木箱运抵平壤。朝鲜同志立即把竹根分成两批,一批送往江原道高城郡,一批送往黄海南道康翎郡。3月22日,这些来自中国杭州的竹根,在经过几千里水陆转运之后,就在这两个地方落户了。但是,在这两个地方落户却碰到一个难题:这些竹子水土不服。据记载,杭州最低温度为零下8℃;年降雨量为1,700毫米,而高城郡最低温度为零下18度,年降雨量只有900—1,000毫米,康翎郡的条件还要差些。在整个朝鲜半岛,只有全罗南道、庆尚南道才适宜竹子生长。金刚山麓,虽长有一簇簇小竹,但不成材。为了使杭竹能顺利安家,科学工作者李斗灿在接受任务后,翻阅了大量资料。竹根栽下后,他经常观察气候的变化情况,测量土壤的温度。从1959年起,连续几年,每年6月,他都要跟竹根作伴,每小时观察一次。为了保护竹根免受冻灾,有几回竹工李万益还用自己的棉衣把埋在土里的竹根给盖上。经过他们的精心培育,终于近半数的竹根成活过来。到1967年,杭竹不仅适应了平川,而且适应了山地环境。
金日成主席一直关心着竹子的生长情况,围绕培育、繁殖和利用问题,先后作过多次指示。1963年,朝鲜在高城郡建立了第一个竹子事业所。不久,又筹建了山林科学院,其中有人专门负责研究竹子。1966年起嫩竹成材。高城工艺品生产合作社等开始利用竹子生产各种工艺品。
二十多年来,杭竹在朝鲜人民的精心培育下,繁衍成长,它们足迹所至,南起开城,北达地处北纬40度的咸镜南道金野郡。至于盆竹,则几乎遍布于平壤及各主要城市的国际宾馆。与此同时,竹制产品和竹编制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介绍,现在竹子事业所已增加到5个,栽培面积达800多町步。去年,仅高城郡竹子事业所便伐竹30万竿,供给道内几十个工厂。高城工艺品生产合作社现有职工205人,厂房700平方米,生产沙发、茶几、花瓶、扇、托盘、花篮等竹编产品共120多个品种,除供应高级宾馆外,也有一部分直接投放市场,满足群众的需要,年产值达45万元。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目前正在新建和扩建1,500平方米厂房。记者采访时看到,他们生产的竹编制品,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工艺十分精巧。
随着竹子生产的发展,一批研究竹子的专门人才也随之成长起来。一开始就参加竹子培育工作的李斗灿,现在已经获得副博士学位。他告诉记者,他的儿子正在元山农业大学专攻经济植物,他准备让儿子毕业后也从事竹子的研究。争取有朝一日竹子能在朝鲜漫山遍野生长成林。他说:在我们新编的百科全书中收有竹子这个条目,文内说明朝鲜竹子的原产地是中国。从竹子在我们朝鲜定居这一点,也能看出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是多么深厚。我们朝鲜人把竹子看成是正直、刚毅的象征,愿我们的友谊象竹干一样坚韧有力,象竹叶一样四季常青,象竹根一样世代相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