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勘误何其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27
第8版()
专栏:毖言录

勘误何其多
薛恒淦
近见一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统计年鉴——1981》,紫红色烫金封面,装帧颇为考究,打开封面,只见里面夹着一张勘误表,要更正的文字和数字有十五处之多。在这本书的编者说明中写着“以前发表过的数字,凡是与本《年鉴》有出入时,均以本《年鉴》为准”。试想,如果丢失了这张勘误表,在引用和转载时以讹传讹,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在书刊中附有密密麻麻的勘误表,就象人脸上贴了一张膏药似的,又何止这部《年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文学自修大学讲座》第11期上,就用三页多的版面登了一至四册中的更正和补充更正,粗略数了一下,需要更正的文字和符号等错竟达240多处,平均每册在60处以上。诸如“贵族”误为“贵旅”,“继往开来”,写成“续往开来”,“费尔南”成了“南尔费”等,属于一些常识性字句也出了差错。尽管《讲座》传授的知识系统,内容丰富,不失为一份好教材,但书中差错如此之多,读起来也难免不倒胃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质量低劣的生活用品很不满意,对誉为精神食粮的书刊能降低要求吗?
新近出版的一部十六开精装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的后面也附有一张勘误表,彩图插页“高尔基、斯塔索夫和画家列宾”,印成了“高尔基、列·托尔斯泰和画家列宾”,名字和图象不符,真可谓是张冠李戴了。
追其究竟,不外是编者疏忽,校者大意,后者责任可能更多一点。然而,一味责怪校对似乎也不大公平。我们看到,在名目繁多的书刊中,除了作者、译者和编委会成员名字外,一般都在封底或扉页前后冠以书名题字、封面设计、题图插画和责任编辑的大名,找来找去,就是看不到责任校对的字样。听说,社会科学专业干部评定业务职称,会计、统计、图书档案、编辑、记者和研究人员等都有相应业务职称,唯独校对工作是个空白。有一种习惯偏见,认为校对工作无足轻重,“笔头子朝上”,敲敲打打,谁都能干。殊不知校对工作大有学问,其中甘苦也很少为人所知。女革命家秋瑾创办《中国女报》,亲自校对刊物,写过《独坐》一诗:“独坐凭窗自校雠,鲁鱼纵误倩谁谋?不知炎暑何处去,凉到罗衣觉早秋。”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专注、认真的工作精神,很值得称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