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意深味涩的《推销员之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28
第5版()
专栏:剧评

意深味涩的《推销员之死》
刘厚生
阿瑟·米勒的名作《推销员之死》,是一出在较高的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真实的好戏,一出含意深刻的戏。一个老推销员威利·洛曼为资本家卖命奔波了三十四年之后,被少东家给解雇了。两个儿子未能有一番作为——发财致富,也不顺他的心。他又不愿自以为屈辱地接受老友的雇用,走投无路,最后忽发奇想:倘若自己开车自杀,不是就可以为儿子们换得两万元人寿保险金吗?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洋洋得意,而且竟然这样做了。戏的情节并不曲折,然而感情写得十分复杂而生动。
阿瑟·米勒曾说,他来华排演前,有人曾担心这出戏在中国不能被观众理解,因为中国没有推销员这一行业。事实却出乎意外。我想,这是由于作者并没有着重去写美国推销员的行业特征、行业矛盾、行业内幕之类戏的缘故。推销工作对于威利·洛曼来说,只是一个背景,一个在他拎着箱子上场之前就已经结束了的职业而已。人们所以能同他发生共鸣,并不是由于推销员职业的相同,而是类似的遭遇。这种遭遇,在美国,在旧中国,成千上万的人都有过,因而,我们能够理解。
作者写出了威利·洛曼的真实的性格、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反映了那个社会,而不是把这个人物当作“某种简单化的傀儡”(阿瑟·米勒语)。这个老家伙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一个在他所生活的社会里被压扁了的可怜虫,一个被榨干了血汗却依然怀抱发财幻想、被人一脚踢开却还自我陶醉的典型胡涂人。他为老少东家劳碌一生,被愚弄、抛弃,他愤怒、怨怼,但丝毫也不想反抗,如果反抗就不是威利·洛曼了。他同老伴几十年患难与共却又对她不忠实。他一心盼望发财,自认为“人缘好”,自我陶醉,实际上并无自知之明。他对儿子恨铁不成钢,见面就吵,却并不理解儿子们对自己的感情。他一辈子浑浑噩噩,最后还因想出了以自杀换取人寿保险金留给儿子们而得意非凡。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从观众那里得到什么呢:同情?喜爱?讥笑?厌恶?赞扬?批判?都有,但也实在很难说各有多少。也许,最恰当的反应是摊开双手:“唉!威利,让我们说你什么好呢!”无论如何,他是令观众感动的。
这当然是一出悲剧——听说,美国有人认为不是悲剧。这不是英雄悲剧,而是小人物的悲剧,是典型的西方社会悲剧。《推销员之死》的深刻意义和艺术价值正是在于它真实地塑造了一个被异化了的普通人的形象,并通过他真实地解剖了拜金主义的美国社会。阿瑟·米勒创造了一个概括得非常广泛的美国中下层人物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孤立地看,是一个小人物,几件小事情,但他所体现的代表性,他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他成为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某种严重、完整,而具有一定度量……”的典型形象,从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的升华。
还有使我感动的是,作者阿瑟·米勒写的是悲剧,但他并没有对生活感到绝望。在人与人的冷酷无情的关系中,他着力写了大儿子比夫同威利·洛曼在长期争吵的最后,终于得到感情的和解和交流;作者还带着微笑描写了老友查利在同威利·洛曼不断对骂中周济他的场景。这是那种冰箱社会中的一点点温暖的火花。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赤子之心。
这一台戏,从导演、演员的表演、舞台美术设计、配音以至于台词翻译,除了局部的欠缺外,可以说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广大观众的又一次贡献。
这是一台舞台艺术各部门各显神通而又严丝合缝地紧密配合,具有高度艺术完整性的戏。导演是作者自己,因而在表达剧本思想、组织人物关系,安排舞台调度等等方面,真是流畅、自然、不着痕迹。特别在处理现实生活、过去生活以及幻想生活等场景之间的反复转换上,既使观众感到扑朔迷离,产生某种程度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同人们因美国社会这个庞然大物的极端复杂而产生的神秘感相呼应的),又是眉目清楚,毫不含混的。只是,在戏的节奏掌握上,我觉得某些地方过于快了些。美国社会当然是快节奏的,但舞台究竟还不同于生活原始状态。快节奏的地方多了,也就容易减轻戏的重量。何况,既然是在为中国观众演出,似应照顾到观众的习惯和理解,不必过快。
英若诚演老推销员威利·洛曼,创造了一个圆浑的形象。他把这个老家伙的每一个性格侧面都刻画出来了。戏里的威利·洛曼具有几种身份,他是个受雇的推销员,是个丈夫,又是个父亲,是个朋友;他富于幻想,又很实际;他对少东家低声下气,但对老友查利却矜持自尊。演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还不是最困难的,严重的困难乃在于要把这万般的复杂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异常矛盾却又如此和谐的威利·洛曼这么一个人。英若诚以他对角色的深入体验和出色的演技做到了这一点。使我感到不满足的,是他几段重要对话中眼神的运用——他往往不看着对象说话。我想,推销员这种行业,理应是眼光从不离开买主的,他永远在窥探对象的神色。虽然在家里他不必看人眼色说话,但似乎应有注目对方的习惯。
演林达的朱琳感情质朴深沉,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既平凡又刚强的家庭妇女的形象。我认为,她在这个戏里的表演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的。特别是最后一场“安魂曲”,她的一大段内心独白,感情丰富,催人泪下。演查利的朱旭以及演两个儿子的李士龙、米铁增等也演出了角色的性格和感情,在人物相互间的关系上也是准确的。
最后,我觉得这出戏的舞台美术设计也值得赞扬。这是由韩西宇、赵宝潭、方堃林、李玉华结成的集体。全戏一个景,背后是摩天楼的阴面,面前是相当拥挤的威利·洛曼的四分五裂之家。这台景和灯光的运用,明显地给人以大楼压扁了小房子的感觉,也多少使人觉得有一种神秘的意味,这台景是相当意味深长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