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为祖国争得荣誉——记我农业专家林子业在博茨瓦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29
第6版()
专栏:博茨瓦纳通讯

为祖国争得荣誉
——记我农业专家林子业在博茨瓦纳
本报记者 马世琨 鲍世绍
博茨瓦纳的5月之夜,已颇有寒意。马翁地区中国水稻专家组的屋子里却热气腾腾。专家组长林子业和他的三位同事即将期满回国,前来话别的当地农场工人代表、政府负责官员和外国专家,把两间房子挤得满满的。已经快11点了,人们还在争先恐后地发言,宾主间经过4个小时的促膝畅叙、叮咛、祝愿,依然意犹未尽。
平日不爱言语的农场经理站起来说:“感谢林和他的伙伴为农场作了出色的贡献,留下了值得我们效法的好品德。”
在当地工作的斯里兰卡机修专家动情地说:“与林等中国专家的合作是我有生以来所经历的最好的合作。”
西北大区农业首席官作了总结性发言:“有林组长在,我们什么都用不着担心。希望他的继任者能象他一样。”
农场保管穆茨瓦戈尔女士送给老林两件礼物:嵌在玻璃半圆球内的大象粪干和一张印有非洲茅屋并写满赞词的明信片:“林,希望你经常看看这些东西,不要忘记非洲,忘记农场,忘记我们!”她眼圈红红的,哽噎了。
林子业心潮起伏。他怎能忘记这一切?在这个水稻农场,他度过了四、五个寒暑,这里有他的朋友,有他的事业,渗有他的汗水和心血。
他清楚地记得1978年12月初到“农场”的日子。场址位于奥卡万戈三角洲东南边缘的波罗河流域。这个世界上著名的内陆三角洲,积水量变化不定,发源于该三角洲的波罗河也因而时汛时涸。自古以来它恩赐给流经地区的也只有比别处繁茂的野草杂树。林子业率领的专家组正是要在这里引波罗河水试种水稻。
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第一件事是刨树、挖草、造田。没有机械,仅有几个新招收的放牛出身的农场工人。而离开播种的最后期限只有半个月了。季节不等人。他们尚未安顿停当,就拿上从国内带来的镰刀、锄、耙等小农具向野树荒草开战。他们开出一亩地,种下5个品种的水稻,竟然收稻谷957斤。这可是个轰动附近的新闻。人们惊喜相告:中国人在只能长树长草的地方种出了黄灿灿的稻谷!
第二年试种18.5亩,又获丰收。第三年正式生产,播种300亩,平均亩产733斤。丰收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赞扬之声四起。《今日非洲》杂志在一篇题为《中国人在博茨瓦纳创造了奇迹》的文章中写道:“由于中国人的努力,博茨瓦纳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获得了水稻大面积种植的好收成”,“单产超过世界标准产量20%”。
人们赞扬奇迹。这奇迹,是林子业和他的伙伴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当年,老林一到农场就给自己立下了规矩:“既说又干”。他知道,农场工人连水稻都没见过,要让他们种好水稻,光靠动嘴不行,必须亲自示范。老林手把手地教工人播种、除草、施肥,也同他们一起脱粒、扬场、装包。有人算过,四年半来,他除了大量的筹划工作外,每年平均参加劳动不少于100天。农场工人有这样那样的假日,老林却几乎没有星期天。在博茨瓦纳期间的5个春节,他都是在稻田、禾场上度过的。在马翁举行的国际粮食节庆典上,当地群众上台演唱了一个自编的节目:《歌唱中国专家林子业》。
从此,他得了个“不倦的马”的绰号。这是个令人羡慕而十分难得的绰号。
博茨瓦纳连年干旱,这给水稻生产带来异常的困难。去年,正当水稻扬花时,波罗河断流了。老林心急如焚。他和工人一起从30公里以外的上游一段段疏通河道,引水下流。当哗哗的流水淌进稻田时,在老林听来,简直是一支欢乐的歌,丰收的歌。水稻也真的丰收了。一位农业部的官员大为感叹:“要不是林组长他们令人不可思议的努力,今年定然颗粒无收。”
在来之不易的丰收之后,老林和全组同志经过思索、分析、研究,最后决定将水稻播种期从通常的12月提前到8月,以便使水稻赶在河流断水前成熟。事实证明,这又是一次科学而明智的决断。往年的播种季节刚过,波罗河就涸竭了。在看来根本没法下种的这个年头,今年他们竟收获水稻27万多斤。面对这样的奇迹,谁能不为之动情?住在农场附近的一位白人野生动物标本制作商,主动为农场拍了一个水稻种植过程的录相带,送给中国专家组,其主角自然是林子业。
已故的卡马总统和现任总统马西雷都到农场视察过。在马翁地区的一次群众大会上,马西雷总统以大段的讲话表扬中国专家。
老林回国前夕,记者同他进行过两次长谈。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同志的热诚,感人至深。他的这句话更令人难忘:“给予我的一切荣誉都是属于祖国的,因为我们是她哺育的儿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