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请重视海洋渔业的生态平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6-30
第3版()
专栏:论坛

请重视海洋渔业的生态平衡
许涤新
水域生态系统是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组合。水域环境发生变化,生态平衡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人们对水生生物的利用,也会在不同程度上给水域生态系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洋环境对于海洋渔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海洋环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但人为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有些环境因子,如水温、海流、气候等,人为的因素影响比较小;但有的环境因子,也可受到人为的影响。比如,向海洋排放有毒废水,会造成水质恶化,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向海域施放肥料,设置人工鱼礁,可以造成有利于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人工放流某些生物种类,改变水域生物区系组成,可以增加水产资源。
海洋环境遭受石油、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是一个影响海洋渔业发展的世界性问题。我国沿海的一些近岸区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渤海,每年有20亿立方米污水排入,出现了水质恶化的赤潮现象,大连湾、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的水质污染尤为突出。大连湾由于海水污染,引起了海带腐烂、贝类死亡,原有7个海水养殖场,现在只剩一个。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监测资料分析,最近几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渤海的石油污染有减缓的趋势。这是使人高兴的事情。但是,随着海洋开发规模的扩大,特别是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防止石油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还是我们保护海洋环境,特别是保护渔业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
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也可以破坏海洋环境的生态平衡,毁坏养殖鱼、贝类的场所。围海造田在增加粮食方面,不能说没有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地区由于缺乏淡水,配套工程跟不上,围垦工程合拢之后,长期不能种植,能够种植的,生产粮食也不理想。不仅如此,不合理的围垦工程,还会影响水产养殖。例如厦门地区把杏林、马銮两个海湾垦为农田,种植粮食长期收不回成本。据前几年调查,生产价值100元的牡蛎,成本不到10元,盈利额为90元;种植粮食,每100斤要亏本5元。可见,把适合养殖的海涂围垦为农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是很值得考虑的。
渔业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海洋生物(渔类)资源,是再生资源,它是受着生态规律的制约的。人们如果不顾客观存在的生态规律的制约,而片面地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办事,那么,各种鱼类的再生能力就会受到破坏。在旧中国,由于捕捞能力低,大量海洋生物资源,自生自灭,白白浪费。解放后,水产事业有了发展,捕捞能力也逐年在增加。但是,近年来,却出现捕捞过度的现象,许多鱼种的再生能力,受到严重危害。例如渤海的带鱼、小黄鱼,由于连年过度捕捞产卵亲鱼和幼鱼,现在已难形成渔汛;东海也出现过度捕捞的现象。如上所述,沿岸海面的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而近海水域的渔业资源,受害虽然较小,但捕捞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不管大小,不管亲鱼和幼鱼,一齐捕捞。资源组成变化频繁,其趋势是长生命周期的传统优质捕捞对象,为短生命周期的新兴低质捕捞对象所取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出发,对于海洋渔业,必须从全局出发,既考虑当前的利益,也要考虑长远的利益。因此,对于那种认为海洋生物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主观看法,对于那种“只捕不养”、“养一年不如捕一网”、“不歇伏,不休渔,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竭海而渔的办法,必须加以纠正。竭海而渔,“用过了头”,资源就会枯缩。现在,我国沿岸和近海某些地方的做法,实质上就是“用过了头”的做法。据说,渤海在1978年8、9月间,约有1,400只捕对虾船,在渤海拖了一个月,平均每处海底,被拖过33次。这难道不是在“竭海而渔”吗?还有被群众称为“绝后网”的底拖网和密目网,严重地毁灭经济幼鱼。1973—1977年秋捕对虾时,捕获7种主要经济幼鱼56,652吨(约65亿尾);换算成两年后成鱼的可捕量,可达30多万吨。这就是说,单滥捕幼鱼这一项,就使我们少得到30多万吨的成鱼!这并不是在增产,这是在破坏!
要解决合理利用的问题,当然要以因地制宜为条件,而合理利用的要求是:用,要有一个限度,不要盲目追求高指标。不仅如此,还要坚持“又用又养、养用结合”的方针。养的问题,不仅包括人工养殖,而且包括人工增殖,如有计划地留下足够的、适当群体组成的基本资源数量,就可以延续后代,保持一定世代的强度,为捕捞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不捕幼鱼,以及伏季休渔等过去行之有效的措施。当前,我国海洋渔业的捕捞和养殖在产量上的比例是9∶1,养殖比重如此之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有的同志提出养殖要大于捕捞,使两者对比成为6∶4。这是一个使人神往的建议!
为了保证沿岸和近海的养殖,那就必须面向外海的深水去发展。由于技术经济的原因和旧的习惯势力,从六十年代初期算起,整整经历了二十年,仍停留在试验阶段,不仅未取得生产实效,每年还要亏损1,000万元。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望海兴叹。发展外海捕鱼,在目前虽有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决不能使我们一筹莫展。由近海到外海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有的同志提出将来的目标,不妨把沿岸、近海、外海的渔场产量的比例定为2∶2∶1,如果做到这一点,“高效型的渔业生产结构”就可以建成。这是需要我们长期地作出艰苦的努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