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台湾经济向何处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03
第4版()
专栏:今日台湾

台湾经济向何处去?李家泉 刘元
可虑者四
如此种种,都是台湾当局一厢情愿的设想。从目前情况看,它不但不能帮自己从根本上摆脱当前所面对的政治困局,而且必将为自己增添新的困扰。
一是筹建问题。如五项措施中的设置“自由贸易区”、扩建高雄及台中港、兴建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等,是需要投放大笔经费的,其中仅初步设想设在彰化的自由贸易区,其总经费就约需六、七亿美元。其他各项加起来的费用自然更要大得多。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筹措如此巨额经费自非易事。
二是时效问题。据估计,筹建此一自由贸易区,5年后始可引进工业、商业、服务业五百家,吸引外资4.5亿美元,增加就业人员35,000人,时间长,所费大,缓不济急,得不偿失。且根据目前台湾所设三个加工出口区利用率不断下降,以及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两年只吸引了二十余家厂商的情况看,5年后能否获得以上效果还是大有问题的。
三是远景问题。以“自由贸易区”为例,现在世界上类似的贸易区为数不少,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发展转口贸易的一个必备条件是,其附近必须有广大的市场,而台湾欲撇开具有历史渊源的大陆腹地,转而依靠距离较远的东北亚、东南亚各国,以至北美、西欧,怎么可能把自己建成远东以至更大范围的贸易、储运中心呢?再以“境外金融中心”来说,在远东地区就有香港、新加坡、马尼拉等,日本、澳门等地亦正积极筹设中,它们都离台湾较近,其电讯设备、人才训练、金融实力等,都是台湾难以与之竞争的。
四是副作用问题。例如,“自由贸易区”、“境外金融中心”等成立后,实行减税措施,解除外汇管制,允许外国的“人、钱、货”自由进出,如同“变相租界”,各种社会矛盾会突出,投机套汇活动将益形猖獗,区外的许多中小企业,将因处于不利地位而破产。这将更加影响台湾经济、金融以至整个社会的安定。
由此可见,台湾当局提出的“五项措施”以及其他各项措施,是难以行得通的。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无论外资或内资,投资的基本条件无非是安全和利润两条,而上述种种并未解决这两个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外资愿意流向和呆在台湾,其结果将只能是损内肥外、损小肥大、损民肥官、并把台湾经济进一步完全地绑在外国资本车子上。所以连台报也感到,这“不是治本之道”,甚至认为有可能“加深”台湾现有的政治、经济危机。
前景展望
台湾经济的发展究竟向何处去?台湾一些经济官员和专家学者正围绕当局的上述措施而展开激烈的争论。大体上可分两派:一派是持赞成态度的所谓“激进派”,以“经济部长”赵耀东等为代表,认为台湾经济已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必须敞开门户,大胆放手地“引进外资、技术,结合本国(指台湾)力量,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另一派是所谓“保守派”,以部分经济学者和工商业者为代表,认为当局的上述措施,弊多于利。工商界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者,对于当局所宣布的一些措施,更群起而攻之,他们猛轰赵耀东,说他是“浪费资材,引狼入室”,“扼杀民族工业”。人们特别集中抨击他的“母体系统论”和“金字塔式经济体系论”。他们认为,赵耀东的经济政策和路线,就是要把台湾经济完全地、彻底地纳入西方资本大国的经济体系,使垄断资本可以控制台湾的所有企业。这样的路子无疑是很危险的。
此路不通,有人自然会考虑到别的出路,这就是把台湾经济和祖国大陆结合起来。台湾之与大陆,山水相连,整然一体,历史证明台湾作为海岛,其经济发展以至于生存,都是离不开母体,离不开祖国大陆。
如今在台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台湾经济的“根”在祖国大陆。但是诚如《中华杂志》所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大家‘无暇言之’,也‘未便言之’”。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台湾人们今天所无暇言和未便言的事,终究有一天会成为现实的。
(续完,前半部见本报6月26日《今日台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