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杏——河北省涿鹿县南山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04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涿鹿县南山区见闻
于 山
两年以前谁能想到,河北省涿鹿县南山区——这个长城脚下崇山峻岭中的默默无闻的山区,今天会同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市场联起来?现在,这里生产的杏脯、青梅、果丹皮陈列在这些大城市商店的货架上,购销人员来来往往,闭塞落后的山区活跃起来了。
这里的鲜杏、杏仁久负盛名。早年曾是朝廷的贡品。春三四月,杏花盛开,满山塞谷,锦簇花团。但是长期以来,丰富的资源并没有给当地群众带来多少好处。解放以前,只有少数人赶着驴驮子穿越崎岖的山间小道,贩杏进北京。解放以后,杏树的命运时好时坏,南山区台峪大队党支书王有万说,大炼钢铁,光我们大队就砍掉四千多棵杏树。1973年,由于植被破坏,山洪暴发,一次泥石流把几十年树龄的老树毁了不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艰难。
中共涿鹿县委副书记程兆海就是这儿山沟里的人。几年前,县委派他来兼任这里的区委书记,几年来,他和区委其他同志一起,在这个穷山僻壤里写了一篇锦绣文章,文章的题目就是——杏。
程兆海说,我们这篇文章是从聘请宋师傅写起的。在区委机关和四个果脯厂,我不断听到宋师傅的大名。一天下午,我们访问新投产的河东公社果脯厂时,才见到了宋师傅。原来,她只是一位24岁的年轻姑娘,腼腆寡言,穿一身劳动布工作服,扎一对松松的小辫。别看年纪轻,她已有了几年果脯生产的经验,肯钻研,肯为山区群众献本事。在这里,她可称得上是鼎鼎有名的人物。
宋师傅名叫宋银珍,台峪大队人。去年春上,区委书记程兆海、台峪大队党支书王有万和宋银珍在台峪打起了开场锣鼓。台峪有五万来株仁用杏树,过去除了杏仁有少量收益外,大量杏肉一直不能利用,群众土法晒制,一斤杏干才卖六七分钱。有时,几十万斤杏肉变成一堆堆烂泥。技术上了山,“废物”才身价百倍。宋师傅建了一座简易烘干房,群众自晒的杏干收购价一下子升至四角,这一年收杏干45万斤,仅这一项就比上年增收了18万多元。以后用杏干做原料的果脯厂建起来了,5个月工夫生产杏脯、果丹皮13万多斤,产值15万元。除了原料、工资、集体提留外,实际收入63,000元,相当于全大队一年农业收入的总和,社员的人均收入由上年的109元猛增到324元。
一步棋走对,全盘就活了。有了果脯厂的收入,大队免费为各户提供优良杂交玉米种,免费提供化肥,这一年粮食单产达到735斤,总产、单产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第一次做到自给有余。队里还买了汽车为社员拉煤。封山育林喊了多年,实际封不起来,解决了燃料问题,山自然封住了。
在这里生活了多半辈子的人,谁也想不到不值几个大钱的杏干竟成了致富的宝贝,人们管理老树、栽植幼树的积极性起来了。如今,山腰山坳全是碧油油的新栽的杏树,社员们在自留山、责任山上垒起了谷坊和堰坝,建起了一片片小冠密植的小果园。有了果脯厂,43名初中毕业生、17名高中毕业生全部就了业。小伙子找对象也不难了,去年,外地的姑娘一下子就来了11个,她们不要彩礼,条件只有一个——进果脯厂。正象群众说的:杏是一条龙,建了厂,增了钱,多了粮,光棍户里飞来金凤凰。
杏脯厂打开了人们的思路——这就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加工,多次增值,发展多种经营,带动农林牧副诸业并举,这是山区治穷致富的成功之道。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南山区又在蟒石口、河东、谢家堡建起了比台峪设备能力更大的果脯厂,年轻的宋师傅来往四个厂作技术指导。程兆海说,今年我们有把握使果品加工产值达到200万元,纯收入100万元,全区社员人均收入可望超过30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