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加强新闻报道的群众观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2-06
第5版()
专栏:

加强新闻报道的群众观点
(皖南日报钱丹辉)
近一年来,从我们皖南日报上发表的消息来看,有不少消息是好的,有价值的。这一部分消息,反映了新区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报道了执行政策、发动群众的具体情况,介绍了群众从事生产建设、克服困难以及为解放自己而斗争等方面的经验。这种消息对于人民群众的帮助和鼓励很大,所以群众对它很关心,很喜爱,这也是我们报纸为人民群众所拥护、所热爱的原因之一。
但是,还有另外一部分消息,存在着一个带普遍性的缺点,就是不注意具体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甚至有一部分消息,虽然要报道的是群众自己动手做的事情,是直接为群众切身利益打算的问题,而我们写起来,不但不以群众活动为主,相反地,往往写成单纯只是领导机关做了的事情,或只是干部动手做了的事情。如报道修堤复圩的胜利完成,本应当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与成果,用具体事实说明群众的受益和欢喜,然后扼要介绍领导工作的经验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可是有的消息却不是从这个角度去写的,而以领导同志的报告代替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
又如报道查荒补种,有不少消息便只说区干部下去查出了多少熟荒,发动补种多少亩田,而最重要的群众组织起来补种的情况却很少反映、甚至没有反映。六月二十二日皖南日报二版南陵朱村区查荒补种消息,其中说到区公所、区干部或村干部的地方一共有八处,说到群众的地方,只有一句空洞的“村干部分头召开”的“农民会议”,和三个抽象的“在村干部动员帮助下”的“荒田户”,一点没有反映农民群众补种的实际活动。
大多数抗旱、保苗的消息,防汛的消息,以及其他好多农村工作以及城市工作的消息,也同样犯了上面的毛病。举池州工作组整理太平县里仁村等基层组织报道为例(皖南日报六月二十三日二版头条),其中只有抽象的“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酝酿”,“提高了基本群众的觉悟”,“工作队深入群众”等等几句空话,至于广大农民群众如何“发动”起来,“觉悟”如何“提高”,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特别是农民群众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活动的实际情况,却一点也没有提到。这种只写干部活动的报道方法,会使读者感觉:或者是写稿的和编报的同志把群众忽视了;或者是那个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包办代替的作法。我们常说反对包办代替,可是,许多消息都只写干部不写群众,岂不是有意无意地在助长包办代替的作风吗!?
这种有干部活动而没有群众活动的稿子,不但使得群众读后无从找到榜样,找到办法,而且,对于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来说,也很容易反映片面,甚至有些是不真实的。比如自由借贷的报道,只说干部下乡动员、村干部带动有余粮户自动借出了多少粮食,群众稻种、口粮困难便得以解决等等。初看这种消息因为写的很笼统,似乎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正因为没有反映一点群众自由借贷的真实情况,没有表现借贷双方的具体的人的活动,也没有说明订立契约和一般契约的利息多少,所以这一类的来稿,有一些不但报道片面,而且很不真实。很可能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真正的自由借贷,而是包办借贷,变相的强制借贷。
只写干部不写群众的消息,只有任务而没有群众实际生活的报道,为什么来的很多,而且报上发表的也很多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报纸工作者的群众观点还比较薄弱,总“以为报纸是给干部看的;而没有明确地认识,报纸首先是给人民群众看的,是向人民群众说话的。”我们报纸通讯网的工作,一直是在干部、领导机关中打圈子,而没有把大门开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积极分子进来。我们编辑部和办事处、通讯站,是长期地把吸收与发展工农通讯员的任务放松了,忽视了,至少是把它摆在一个很不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少数同志对发展工农通讯员的工作,在思想上还弄不通,认为工农文化水平低,不合通讯员的条件。而不知道报纸如果没有成千成万的工农通讯员,便永远不能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
我们有的记者(包括办事处、通讯站)和一部分机关通讯员,在搜集材料和报道上也存在着一种片面性。有些消息的事实,并不是经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而只是单纯依靠领导机关的现成材料和下面的工作报告,甚至把它当作消息的唯一来源与实际情况的唯一“仓库”,不加分析,只是稍作整理,套上一种公式,便当作消息发表了。这种消息一般是内容抽象的,缺少群众生活中的具体生动的事实。毫无疑问,报纸上的消息与机关的工作报告、总结,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缺少群众观点,也由于作风上的懒惰,有的记者却正好是把工作报告和总结代替了报纸上的消息。
群众观点的缺乏也表现我们的报道观点是单纯以“任务”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群众为出发点的。这说明有些同志对于任务和群众的关系认识不清楚。须知领导机关提出的任何一个任务,都是从群众中来的。领导机关集中了群众的意见,然后提出任务,就是把群众中的意见再拿到群众中去,领导群众实现群众自己的要求。所以要提出任务,甚至提出的任务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都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中存在着这个问题,一致迫切要求解决这个直接关系最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的问题(如剿匪,反霸,减租,生产救灾,修堤复圩,防汛,抗旱,调整工商业,救济失业工人等等)。我们经常说完成任务,就应当认识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标帜,不能是别的,而只能看是否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
因为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弄不清楚,所以有不少消息、通讯,尤其是中心任务的报道,往往开头总是写干部如何下乡,第二步是说工作做出了成绩(有的是用数目字表现,有的干脆就是一句空话),结论便是任务圆满完成。报纸是那样发表,通讯员是那么写,编辑也是那么改,以致许多初写稿子的通讯员和初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也都如此模仿起来。用这种公式写出来的消息,便把干部写成运动与工作中的主角,反而把运动的主角——人民群众写成了“跑龙套”的,有不少消息,甚至连“跑龙套”的也没有,只见干部唱“独脚戏”。这会给读者一个错觉,似乎“任务”都是干部去“完成”的,“功劳”都是干部的。
从一般干部通讯员方面来说,有一些同志虽是和群众经常接触的,虽是在农村、在工厂为工农群众服务的。但是,他们写的消息,为什么很多只有干部的活动而不反映群众的生活呢?因为:第一,是有些同志还不大懂得任务和群众的正确关系;第二,也反映了有些同志工作不深入,虽在作群众工作,却并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只是沉溺在机关里,听汇报,看材料,查统计数字等等,那样当然不能反映出群众的生活;第三,甚至有些同志的工作“任务”就是包办代替“完成”的,有些同志则存在着“恩赐”观点。他们把自己看成“包打天下”的好汉,结果报道工作也便只能写写“好汉”如何“包打天下”。至于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真理,这些同志是不大懂得的,人民群众在生产与斗争中的积极性、创造力,他们也是看不到的。
缺乏群众观点已成为我们报道中的最普遍最主要的缺点,我们深感到,要反映人民群众生产与斗争的实际情况,必须以无限的热情深入到群众中去,接触群众的生活与思想,并热心和群众商量。必须大力开展工农通讯员运动,吸引广大的工农积极分子参加报纸工作,与他们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努力加强新闻报道的群众观点,把我们的工作作风和方法来一个大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报道真正提高一步,使它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
我们这样强调反映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有的同志也许会说:太片面了,还有许多重要事情要反映呢!譬如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作用,领导机关的重要活动,工作队的活动等等。当然,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领导作用是应当表现的。领导机关的重要活动、干部和群众结合的活动也是可以反映的。但是表现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主要地应当表现党和政府的政策如何变成群众的行动,所谓作用,只有从群众实际行动这个基本方面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归根结底,还是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毛主席曾经指示我们:“‘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与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与幸福。”这正是我们报纸的基本任务。我们应当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彻底地改正工作中一切脱离群众的缺点,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面向群众,从根本问题上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从而大大改进我们的报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