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努力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经济形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06
第5版()
专栏:

努力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经济形势
桂世镛
经过这几年贯彻执行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正确建设方针,特别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扭转了比例严重失调的不稳定状态,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整个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如何使这种好形势持续发展下去,避免历史上一再出现过的曲折,这是全国人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经济工作面临的重大任务。赵紫阳总理在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解决这个任务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大家知道,我国经济建设过去发生过多次曲折。究其原因,一是政治不安定,频繁的政治运动不止一次地打断经济的稳定发展;一是指导建设的方针有“左”的错误,往往形势一好就头脑发热,提出脱离实际的高指标,盲目扩大基建规模,造成比例失调。现在,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它的巩固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可逆转。应当说,今后经济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长治久安的政治环境,是有可靠保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不要发生大的失误。在这方面,现在也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好的条件。通过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我们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量力而行、积极奋斗、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现在的任务,是要使越来越多的同志懂得为什么只能实行这样的方针而不能实行别样方针的道理,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新的情况和问题,坚定不移地更好地贯彻执行这个方针。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完全可以避免重蹈已往的覆辙,把经济建设不断地推向前进。
就当前的经济情况来看,要坚持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必须着重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现在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多大改变。财力物力浪费严重,生产成本降不下来;产品质量改进不大,有些产品质量还有所下降;扭亏为盈进展迟缓,企业亏损数额仍然很大。1982年工业生产比1981年增长7.7%,而国家财政收入只增长2.3%。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计划很多,而许多经济效益指标却达不到计划要求。今年以来,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发展。所有这些说明,中央一再强调的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指导思想,还没有真正落实;一些单位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倾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这个问题不解决,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是困难的。
忽视速度的重要性,不去实现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速度,是错误的。但是,我们所要的速度必须是能够持续增长的扎扎实实的速度,这种速度只有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我们国家建设资金不足,能源、交通十分紧张。如果耗用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去生产那些质量低劣、不合或者超过社会需要的产品,那就不但不能增加社会有效财富,还会浪费宝贵的资源。这样的速度决不能持久。现在的工业发展速度是用总产值计算的,它既不能反映产品品种的改进、质量的提高,而且包含着大量物资消耗的转移价值。因此,片面追求产值的增长速度,就容易忽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不计效益地追求产值增长,是过去的老毛病,许多同志习惯了;而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却是一个新课题,做起来也艰苦得多。但是,我们要走经济建设的新路子,就必须从指导思想到工作方法实现一个根本转变,牢固地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观念。无论是调整、整顿、改革、改造等各项工作,都要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一切计划和措施是否正确,都要以是否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以及提高多少为衡量标准。考核一个单位的成绩,决不能单纯看产值增长速度,首先要看经济效益的高低。速度高而效益不好,说明那种速度并不是真正的高。今后职工奖金的发放、工资的调整和福利的增加,都要同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挂起钩来。
党的十二大确定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一是以提高效益为前提,一是从全国范围来说的。至于每个地方、部门和企业翻多少,则必须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讲究经济效益和服从全国综合平衡的前提下分别加以确定,决不能搞一刀切。十二大同时确定,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分两步走,即前十年主要是理顺关系,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后十年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按照这个战略部署,前十年要着力于搞好调整、改革、整顿和改造,显著地提高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同时抓紧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应当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前提下争取可能达到的稳定增长的速度。否则,速度即使一时勉强上去了,由于关系没有理顺,效益没有提高,也势必难以为继。
第二、在控制基本建设总规模的前提下,加强重点建设,推进技术改造。
基本建设规模急剧膨胀,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又一个突出问题。1982年我国全民所有制系统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猛增112亿元,超过计划110亿元,今年以来这种趋势尚未得到切实控制。基建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使一度趋于缓和的生产资料供应重新紧张起来,导致重工业生产回升过急,发生了挤生产维修、挤轻工市场的现象。这种状况如不坚决加以扭转,经过几年努力取得的经济比例趋于协调的成果,就有重新遭到破坏的危险。经济调整压缩基建规模,形势一好就不顾国力大上基本建设,是过去一再重犯的老毛病,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再旧病复发。这是巩固和发展当前好形势的症结所在。
这次突破计划剧增的基建投资,主要是用预算外资金进行的建设投资。1982年超过计划的110亿元投资中,地方、部门、企业的自筹投资52亿元,国内贷款37亿元,两项合计占81%。这些投资大部用于一般加工工业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主要用于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的预算内投资增加得不多,它占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81年的56.8%下降为49.8%。这种投资分配结构,使亟待加强的能源、交通的建设上不去,而消耗能源的加工工业却盲目发展,不仅造成建设资金和物资的严重浪费,而且进一步加剧能源和交通的紧张状态,弄得不好,过不了多久又要调整。
这种投资分配状况也说明,这次投资膨胀不是由于建设方针和国家计划要求过急,而是资金严重分散、控制不严的结果。因此,为了刹住基建投资过分扩大,一方面要对基本建设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克服资金过于分散的现象,以便集中必要的资金加强重点建设。过去财政统收统支,地方和企业缺乏必要的机动财力,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几年改革经济体制,扩大了地方、企业的财权,这是必要的。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财力有限,而当前又面临着加强能源、交通等建设的繁重任务。这些方面的建设,主要应当由国家财政集中资金统一举办,地方联合建设和银行贷款只能作为补助,否则就会贻误时机。加上现在价格体系和企业组织结构还很不合理,一时也难以有显著改变,因而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地方、企业合理使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企业的财权不可以没有,也不可以过大,必须确保国家特别是中央的财政收入有较多增加,以适应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只有进行这样的适当调整,加上其他管理和监督基本建设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措施,才能坚决压缩目前过大的一般建设项目,适当控制非生产性的建设,加强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提倡顾全大局,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观念。当然,调整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资金分配关系,决不是要走统收统支的老路,地方和企业的合理需要应当照顾,使它们有必要的机动财力因地制宜举办一些不宜由中央举办的事情。
加强重点建设,也要同国力相适应。在投资分配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防止不顾一般的孤军突出。不然,也会从另一个方面破坏必要的比例,影响经济协调发展。长期以来,由于资金使用的供给制和其他原因,存在着越是重点建设浪费越大的情况。一些需要加强的部门和建设单位,往往觉得自己是要保的重点,因此不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多要投资,不讲产出,效果很差。这种状况决不能再继续下去。必须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精心筹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确保各项重点建设项目高质量地按期建成投产,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
第三、把发展消费品生产放在重要地位,同时适当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保持和扩展已经出现的某种程度的买方市场。
大力发展农业、轻工业,提供数量日益增多、质量日益改进的消费品满足人民的需要,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个根本性问题。经过前几年调整,农业、轻工业长期严重落后的状况有了显著改变,市场供应日趋充裕,人民比较满意。这是当前经济形势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基础。继续保持和努力扩展这种势头,也是巩固和发展好形势的一个基本环节。
由于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正确的农村政策,农业生产持续全面高涨,形势令人振奋。为了实现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政策的威力,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增产经验,同时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努力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我国人多地少,发展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这几年轻工业的发展也很快,从1979年到1981年,一直以高于重工业的速度增长。1981年,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3.1%上升为51.4%。1982年发生了始料未及的情况。重工业增长9.9%,大大超过计划;轻工业则没有达到计划规定的7%的速度,只比上年增长5.6%。今年以来轻重工业之间这种速度差距还在扩大。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动向。重工业经过调整由下降转为上升,总的说是正常的、合理的,但是回升过猛包含着不合理的因素。最明显的是,随着一批技术落后和超过社会需要的加工工业项目的建设,许多早该淘汰的、型号陈旧的重工业产品盲目增产。这不仅会严重阻碍技术进步,而且势必在能源、运输和原材料供应等方面挤轻工业。由于轻工业上不去,今年第一季度工业品收购额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不得不动用库存供应市场。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加以改变,两大部类生产发展趋于协调的局面就会得而复失。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六个优先”的方针,在能源和原材料供应、运输条件、投资和贷款分配、外汇使用等方面优先保证轻工业的需要,适当压缩对某些重工业的能源供应量,控制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同时,轻工业要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开拓新的生产门类,为市场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丰富多采的工业消费品。要清醒地看到,不在这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轻工业的发展将必然受到越来越严重的限制。
在加快轻工业发展、增加市场商品供应的同时,必须对消费基金的增长进行适当控制。前几年为了降低过高的积累率,消费基金增加得快一些是必要的。现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已基本趋于协调,消费基金的增长也要转入正常轨道,不能长期超过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否则,就会减少必需的资金积累,影响市场供需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今后农民收入的增加应当主要靠发展生产,降低成本,而不能依靠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征购派购基数和扩大议价范围,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也要加以控制。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金的增长,要低于企业利润和上交税金的增长,坚决制止乱发奖金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民生活的改善置于生产发展的牢固基础之上,才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了使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我们还必须有领导、有步骤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许多问题同不合理的经济体制相关,不进行改革,正确的建设方针就难以得到切实的执行。同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建设,因此,一切改革措施都要有利于而不能有碍于正确建设方针的贯彻,都要有利于而不能有碍于上述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正确建设方针的实行,国民经济中重大比例关系的进一步协调和稳定,又会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和建设的关系,使它们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地向前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