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愿望实现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09
第5版()
专栏:调查汇报

1981年10月底,一个投考中专落选后回乡参加劳动的农村姑娘——王桂香投书本报,表达了她希望购买有关农业科学的书籍,在家乡普及科学种田知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愿望;本报将这封信附上编者意见转出后,王桂香迅速得到了昌乐县委的热情支持。同年12月19日,本报第五版“书信往来”栏,以《青年农民王桂香的愿望实现了》为题,报道了这件事,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转眼间一年半过去了,王桂香到底干得怎样了?下面这篇报道,就是向关心这件事的读者所作的一个汇报。 ——编者
愿望实现之后
在山东昌乐县城西南80公里的丘陵地带,有个偏僻的小村庄——阿陀公社西王大队,这就是王桂香的家乡。西王是个“穷窝落”,土地瘠薄,生产落后,多年来粮食亩产一直在四五百斤徘徊。前年遇上干旱,这个740多人的大队总分配不到4万元。经济的落后伴随着文化的落后,文化落后又阻碍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长期以来,这里沿用着传统的耕作方法,科学种田还是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不久以前,我们来到西王,在地里见到了王桂香。她个子不高,脸膛黑红,衣着朴素,跟我们握手时显得有些腼腆。
“你现在干什么?”
“种棉花,搞地膜覆盖试验。”
王桂香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回答。在县委和公社,我们就听到关于王桂香去年搞植棉试验的事。西王大队以前没种过棉花,尽管上边一再宣传植棉的好处,但社员心里不摸底,怕影响收入,都不大愿意出头担风险。于是,王桂香就带头在生产大队包给她的二亩四分树苗地上干了起来。在公社农技站的帮助下,她阅读了《棉花栽培技术》等书,制定了栽培计划。从下肥、播种到整个田间管理,王桂香都严格按照种植要求行事,还作了详细记录。经过一番艰苦努力,她成功了:亩产皮棉142斤,个人纯收入500元,还初步摸索了一套植棉经验。看到王桂香用科学方法使地里长出了
“银元”(棉花),社员们的顾虑打消了。今年大队分配的140亩种棉任务,社员都积极承包了。去年,王桂香还进行了13个玉米品种的试验,平均亩产800斤。其中“乐单二号”和“中单二号”分别达到934斤和989斤,创造了大队的历史最高纪录。今年,队里已推广了这两个品种。
如今,王桂香成了村里的科技带头户和义务技术员。一位40岁左右的社员对我们说:“现在俺可知道科学种田的重要性啦,这比老法子要强得多得多。如今的年轻人比俺们行!”
谈起去年大包干后社员对科学种田的热情,王桂香兴致勃勃地说:“开始俺只自己学,给别人讲人家也不爱听。如今就不同了,社员有很多问题要问,如:玉米第二次追肥什么时候好?敌敌畏能不能打烟虫子?怎么配法?磷肥怎么施好?每次开社员会,只要讲种地技术,俺不退出会场,他们谁也不肯走,都希望俺再多说几句。俺呢!只要在队里是个有用的人,就是再苦再累也高兴。”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女高中生,王桂香曾经懊丧过,那是四年前参加中专考试以3.5分之差落榜回乡之时。当时在农村,按一般人的眼光,考上学的才是有出息;考不上能找个临时工、合同工干的,也叫有本事;回乡务农的,就是既没出息、又没本事了。队干部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如今的年轻人,识了字就往外走,好象有了文化就不该干农活。桂香呵,你可别学他们,你看看咱队这么穷,你们这些有文化的青年,就不会想个办法改改这穷吗?”
这番话对她触动很大。于是,她开始寻求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金钥匙”。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当地领导及全国各地的热心人,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她的要求后,先后给她寄去60多本书,这不仅救了她的燃眉之急,更给了她强大的支持力量。她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点起油灯看书。一年多,她读了《农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书,写了十多万字的笔记,初步掌握了小麦、玉米、黄烟、棉花、地瓜等当地农作物的科学栽培知识。在自学的同时,她还在大队支持下,办起了以青年为主的技术夜校,并担任了教师。她的书也成了“公共财产”。不少青年好学肯钻,有了很大收获。19岁的王爱杰,家中只有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去年他承包了二亩黄烟,由于参加夜校学习,初步掌握了种烟知识和技术,种出的烟质量高,收入近千元,使他家由欠款户变成了余钱户。
村里有块抹在墙上的小黑板,这是王桂香开辟的“科普园地”。她根据农时,在黑板报上通俗易懂地登些科学种田知识。去年玉米虫害很严重,社员们按照黑板报介绍的方法拌药治虫,结果生产没受什么影响。社员们说:“这小黑板真起了作用!”
党的政策的威力,科学种田的威力,正在这块穷乡僻壤上显示出来。请看下面两组数字:王桂香家,7口人,1981年人均分配粮食440斤,现金53元;1982年人均粮食700斤,现金300元。西王大队,农业总收入,1981年97,699元,1982年196,225元;人均收入,1981年55元,1982年230元。
西王在变,西王社员的要求和期望也在变。王桂香如今已成了大队团支部书记,公社科协委员,县和地区的“新长征突击手”。她更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她和队里的青年们,都期望上级有关部门能为他们进一步掌握农业科学知识,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
“我是农民的孩子,愿为家乡建设贡献一分力量。”“莫为务农而自悲,要知劳动最光荣。”这是王桂香自勉的话。我们也愿意把这话献给千千万万有志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青年人。
本报通讯员 秦晓鸣
本报记者 赵蓓蓓 周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