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在去年被淹过的土地上——安徽沿淮地区夏收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1
第2版()
专栏:通讯

在去年被淹过的土地上
——安徽沿淮地区夏收见闻
本报记者 周郁夫 王礼贶 本报通讯员 王学敏
去年7月,淮河洪峰持续超过警戒线,为确保大堤和津浦铁路安全,淮河中游各行洪、蓄洪区相继开闸或炸坝泄洪。当时,记者曾坐船沿淮采访,目睹上百万亩农田成为一片汪洋,数万间房屋倒塌在水中。今年麦收季节,记者又一次驱车千里,重访当年的泄洪区。举目望去,金黄色的麦海代替了茫茫浊水;满载麦捆的拖拉机、牛马车代替了装载家什、救济物资的船艇;一座座山包似的麦囤代替了露出水面的一个个屋顶……短短不到一年时间,淮河人民就医治了洪水带来的创伤。
去年行洪的阜南、颍上、霍丘、寿县、凤台、怀远、凤阳、五河等八个县,今年夏粮总产量比历史最高产量的去年增长了6%左右。颍上县去年行洪面积最大,时间最长,一直到10月初才开始退水,整个行洪区秋种时间晚了一个月左右。今年小麦仍然获得了历史上罕见的好收成,县委书记吴尚和说:“去年秋种晚得太狠了,当时我们的心都悬着。麦不好,咋能安人心!但是,农民不等地里水干,就踩着没脚的泥泞下种,拖拉机开不进去,人们拉犁下种,争得了时间,夺取了丰收。”
阜南县绵延百里的蒙洼洪区,打麦场上的拖拉机和牛马欢快地拉着石磙压麦。在这个建国以来先后七次行洪的老灾窝,我们见到:新拖拉机多了,耕畜多了,农户养鸡鸭多了。曹集区委书记张恩淮告诉我们,这个老蓄洪区,每次发大水,大牲畜都要损失一半,唯独去年的情况却出人意外:大牲畜反而增加了1,000头。农民还筹资16万元,准备架设高压电线。全区的拖拉机由557台发展到1,056台,几乎增加了一倍。
去年7月,记者坐船到邱家湖行洪区鱼场,恰逢这里的农民扒堤行洪,只见汹涌的洪水冲倒了他们的村庄和农舍,一位名叫赵学明的83岁老人流着泪喃喃地说道:“啥时能住上水淹不到的房子啊。”如今,在记者的面前,一座小山样的庄台耸立在无边的麦海里。去年失去家园的19户社员在庄台上搭起了一排排农舍。赵学明老人告诉我们,他一生因洪水所逼搬了40多次家,早就盼着有个高台安身。党和农民心连心,专为沿淮农民拨款建庄台。洪水刚退,省里设计人员就到现场勘测,选择台基;十几台铲运机、推土机日夜施工,平地垒起四层楼高、足球场大的庄台,还打了水井,挖了下水道。老人激动地说:“俺祖祖辈辈不忘党的恩情哪。”
在紧靠淮河的怀远县荆山湖行洪区,百里长堤犹如双臂紧紧地抱住在行洪区内的十多万亩麦地,雄踞在堤坝上,随时准备开机排涝的七座电力排灌站,好似保卫麦收的卫兵。去年七八月,荆山湖区群众为了大堤和下游人民的安全,主动炸坝行洪,淹没了圩区十多万亩农田。炸坝容易修坝难,当岗地进入种麦大忙季节时,圩区内依然一片汪洋……在这节骨眼上国家出力了,岗地群众也支援他们来了。设在圩堤四周的七座电力排灌站日夜抢排积水。岗地上的一万多农民在区社干部带领下,自带口粮,拉牛背犁,开着拖拉机,在工地上安营扎寨。他们接连干了两个月,把所有圩堤缺口统统补上,夯打坚实,还帮助群众种上了麦子。他们说:“灾区人民为了俺们不惜作出重大牺牲,俺们也要对得起灾区群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