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我国西南地区的仡佬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1
第4版()
专栏:

我国西南地区的仡佬族
仡佬族有51,200多人,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毕节、遵义、仁怀、安顺、平坝等十多个县、市,还有少数散居在广西的隆林、云南的广南、文山等地。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由于仡佬族人口少,居住分散,所以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汉语是仡佬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不少人还会讲苗语、彝语、布依语等。没有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汉字。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比较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仡佬族的族源与古代“僚”人有关。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僚”可能是仡佬族的先民。
仡佬族人民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杂居一起,因此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彼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习俗方面尤其受汉族的影响较大。
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比较发达,诗歌多为小调,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也有长短句形式。音韵铿锵,自成一格。仡佬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是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音乐舞蹈朴素优美。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遵义、仁怀一带还流行跳踩堂舞和芦笙舞。
解放前,仡佬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人民一样,备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生活贫困。新中国成立后,仡佬族人民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成了国家的主人。1956年12月,在仡佬族居住比较集中的遵义县平正、仁怀县安良同时建立了仡佬族自治乡。凡有仡佬族居住的县、社,都有仡佬族的人民代表,与各族人民一起,共商国家大事。目前,仡佬族人民正在奋发建设自己美好的仡佬山寨。(附图片)
仡佬族女青年    本报记者 田建之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