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指导我们进行各项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1
第5版()
专栏:

指导我们进行各项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于浩成
《邓小平文选》对我们的当前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借以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在小平同志近年来一系列论著中,曾多次讲到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必要对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进行改革。早在1978年底,他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就提出了改革的问题。他说:“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中,重新肯定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还有不相适应的情况。这就为我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各项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全面而系统地讲到改革问题的,是小平同志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也就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重要论著。他在这篇讲话中透彻地分析了现行一些具体制度存在的弊端,列举了这些弊端的种种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改革的目的、要求和实施步骤。实际上,这篇讲话的重要意义远不限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是一篇指导我们进行各项改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明确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他一方面肯定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整体上说,较之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指出在我们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在这里,小平同志实际上要我们反对两种不同的错误思想倾向。一种是由于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犯过错误,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小平同志严肃指出,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他说:“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另一种错误思想是对我们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所存在的种种弊端熟视无睹,从而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小平同志在详细列举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的各种主要弊端以后痛切地指出:“我们今天再不健全社会主义制度,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小平同志接着说,“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当前的改革与“文化大革命”
有什么不同?
学习小平同志的论著,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党之所以提出改革的任务,并不是少数人一时心血来潮,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向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从来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破除陈旧过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而且是很深刻的革命。但是,这个革命,不是什么“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不是要革什么人的命,而是改革某些具体制度,从而充分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是要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制造什么激烈的震荡,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使生产力不但不会遭到破坏,而且能比较快地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今天从事的改革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错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文化大革命”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的“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完全是主观的臆造,这与反映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改革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为什么强调解决制度问题?
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提出着重解决制度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总结了过去的重大经验教训以后提出的。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象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因此,“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小平同志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一文中还说过,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是决定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方针,同小平同志这一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建国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小平同志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发表的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就说过:“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小平同志这一“法治重于人治”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进行政治制度上一系列改革,直到制定新宪法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民主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方向。
改革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
应该看到,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所指出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上的各种弊端,由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正在逐步得到改革。但是,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并不是轻而易举,可以一蹴而就的。小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还仅仅是开始,改革是要贯穿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的。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做改革的促进派,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贡献自己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