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草原上的小路》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1
第8版()
专栏:

《草原上的小路》序
茅盾
如在暑天,火伞高张,居斗室者挥汗如雨,坐立不安,忽然乌云蔽日,而闷热更甚;俄而狂风大作,电雷交加,沛然下雨,终于是倾盆大雨,刹那之间,暑气全消。这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我以为小说也有象这样的。
又如静夜不眠,忽有箫声,自远而来,倾耳听之,箫声如小儿女絮语,又如百尺高楼,离人怀念远方的亲人,又有如千军万马,自近而远。这不是人人经常都有,但偶然会有的经验,我以为小说也有象这样的。
收在这本小册子的茹志鹃同志的近作,就象是静夜箫声。这也许是我的偏见,虽是偏见,愿述其所以然。我以为,小说的风格倘如暑天雷雨,淋漓尽致,读者抚掌称快,然而快于一时,没有回味。小说的风格倘近于静夜箫声,初读似觉平凡,再读则从平凡处显出不平凡了,三读以后则觉得深刻,我称这样的作品是耐咀嚼,有回味的。
这本小册里的作品,兼备众体,题材亦多种多样;故事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有致,后先萦回;人物虽寥寥数笔,仍是个活人。论写作时间,除了《实习生》写于1956至1957之间,应称为旧作(但此番发表时,经过作者的修改,所以也可算是近作),故没有十年浩劫的烙印,此外各篇,无论长短,大部分带着烙印。但作者并不正面写十年浩劫,而是写十年浩劫后解放了的大小干部的心理状态。从这里,我们看到经过十年浩劫的人们,其所感受是各种各样的,也就是说,在他们身上呈现的烙印是各种各样的。我以为这样的写法,比诸正面写十年浩劫,更发人深思,更耐人咀嚼。这也许仍是我的偏见,但既有此偏见,仍应不自秘藏,愿公诸于世,希望高明的读者进而教之。
1980年12月10日
编者附记:
《草原上的小路》(短篇小说集),茹志鹃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序在茅盾同志生前未公开发表过,本报转载自《天津书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