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纪念党的“三大”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广州举行 认识“三大”历史意义 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2
第4版()
专栏:

纪念党的“三大”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广州举行
认识“三大”历史意义 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
本报讯 《南方日报》记者刘兴池专稿:广东党史学会受中央有关部门委托于6月27日至7月1日,在广州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十周年的学术讨论会,就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党的“三大”决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新生不久的、只有40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现在的恤孤院路3号)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30多人。大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实行合作,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主张。党的“三大”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起来,推进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参加讨论会的同志回顾党的这一段历史后认为,当时党的“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国共两党的利益。由于两党共同合作,扫荡了广东的反动势力,巩固和建设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强大的国民革命军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使当时的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因此,党的“三大”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在我党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讨论会上,许多同志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这些同志指出:六十年前,孙中山先生敢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非难,毅然决然地与新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真诚、平等合作,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顺利实现。这表明,他是一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革命家,是值得后世永远怀念和尊敬的。
许多同志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前,我们国家又面临着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和平统一祖国大业的课题。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对两党,对国家民族和人民,都是有利的,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历史潮流。大家希望台湾当局和蒋经国先生回顾过去六十年的历史,正确认识国共两次合作,受到全国人民拥护,而两次破坏合作,都遭到全国人民反对这一深刻的经验教训,象六十年前孙中山先生那样,以民族大义为重,顺应历史潮流,毅然决然地与中国共产党实行第三次合作,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振兴中华的宏图作出贡献。
讨论会收到了学术论文40多篇,这些论文从各个侧面阐述党的“三大”以及确定实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理论、意义和成就,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中共广东省委、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广东党史学会负责同志谢筱迺、李新、臧剑秋、尹林平、罗明、杨应彬、陈越平、郑星燕、张江明、温焯华,以及中央和各省市有关部门,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广东省内外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党务工作者共80多人。尹林平、谢筱迺、杨应彬在会上讲了话,李新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金应熙作了综合发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