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用心灵歌唱时代英雄——影片《特急警报333》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2
第5版()
专栏:

用心灵歌唱时代英雄
——影片《特急警报333》的启示
怀舜
两年前狂暴地冲击四川大地的洪水,早已风浪平息了,而抗洪英雄们谱写的时代的壮歌,却永远震响在亿万人民的心灵中。我们久已期待着,能在银幕上看到这场伟大斗争的动人景象,窥见勇士们击风搏浪的壮美情怀。现在,反映四川人民与那场洪水英勇搏斗的影片——《特急警报333》(峨影摄制)与观众见面了。这是一部使人感动和振奋的好影片。
《特急警报333》是通过为保卫人民生命安全与洪水进行殊死的搏斗,来展现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影片把人物放置在严峻的考验中,成功地塑造了县委书记郑驰和县长方盛禹这两个感人的艺术形象。
我们初见郑驰时,临江县城乡的生活,依然如往常一样的欢乐而安宁。然而,郑驰的心中已经极不平静了。他开罢防洪会议后,匆匆来到群众中。你看他刚替娄大嫂抓住小猪,又帮瘦老汉参谋买下“飞跃牌”电视机,接着又同打酒的陈光拉起了家常。三件平凡小事,几句亲切交谈,已经勾画出这位县委书记与群众的亲密关系和深厚情谊。但是,当他一听说水利局长忙着转运个人的财物时,他立即提出“一定要严肃处理!”洪水提前到来后,他日夜指挥,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上,表现出冲锋在前的英雄气概。在那个雷鸣电闪的雨夜里,当看到他摇着钥匙链哄着被雷声惊吓的孩子时,我们又是多么强烈地感受到这位领导者慈母般的温暖情怀啊!当决定全城大转移时,他响亮地提出“我负责!……”这是人民公仆忠实于党和人民的心声。影片结尾处对郑驰的描绘,是十分精彩的一笔:油罐爆炸,大桥脱险,几万群众安全转移,只有他独立桥上,望着江面的火光,热泪盈眶,思绪万千,尔后急步走去,使人难以忘怀。县长方盛禹是一位同样真切感人的人民公仆。他在家中养病时听到广播中的呼唤,如同听到战斗号令,立即放下药碗,奔赴县城。为了群众的安全,他动员妻子、女儿下船。他忍受着失去女儿的悲痛,始终奋战在最危险的地方,一直到全城群众脱离险境。这位一县之长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党的领导干部,不是空中的“神灵”,而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们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影片中的那位农民看到郑驰等人时说:“县委还在,我们放心了……”这是人民的肺腑之言,是对党的信任。方盛禹含着泪告诉那位被他救出的老人:“大娘,是我对不起你老人家啊!”又体现出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骨肉深情。影片正是深刻地表现出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勇献身的精神,才使得人民公仆的形象血肉丰满,光彩照人。
《特急警报333》中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不仅以奋战洪水的雄姿吸引了观众,同时也以他们鲜明的性格和丰富的感情动人心弦。
影片对方盛禹内心世界的展示,是颇为深沉细腻的。在“养病”一场戏中,影片细致地表现女儿抓兔、母亲洗衣、妻子端药、方盛禹数数药等细节,描写出全家人幸福、欢乐的感情。这与以后方盛禹动员妻子、女儿下船,以致失去女儿,形成强烈的对比。当后来老母亲骂着打着向他要孙女时,方盛禹强烈的感情尽在不言之中。待到排除油罐的紧急关头,他发出拒绝离船的呼喊,这个人物丰富的感情色彩已充分地展现出来。
201轮的船长陈光身上有一种粗犷的美。影片揭示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逐步深入,层次分明,显得十分真实动人。当方盛禹通知他“太平坝告急”,要他派船前往时,他竟然淡然一笑,还说出带刺的话来。但一听说方盛禹要和他一同去,他就豪爽地喊了一声“酒!”把衣服往身上一搭,安排好船只,立即出发了。几句话,几个富有个性的动作,就把他的感情的色彩勾画出来。在排除大罐的战斗中,这位刚强的硬汉子,却为没有把莲莲留在船上而心情沉重:“我原以为自己赤条条一身无牵挂,可是现在,我觉得心里放不下,老是挂念着什么……”这深情的话语,展示出美好心灵的光彩。在油罐临近大桥,形势万分紧急的时刻,他站在船头,任其风吹浪打,从那肃穆的目光里,闪现出他感情的升华。紧接着,影片用几个回闪镜头和快速变换的交插画面,揭示出他感情世界的丰富内涵。在他驾船冲向大罐,油罐爆炸燃起冲天大火时,陈光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里。
《特急警报333》,是一部充满激情的影片,在它鲜明的银幕形象中,体现出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是新的时代、新的人物激情的体现,也是电影创作者们激情的结晶。只有满腔热情地歌颂新的时代,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才能塑造出充满激情的银幕形象。
这部影片是艰苦奋斗的成果。在影片筹备之初,也出现过冷言冷语,认为拍这样的片子是“出力不讨好”、“劳民伤财”。创作人员中也有个别同志缺乏信心。但是,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他们从许多抗洪英雄人物身上受到教育和鼓舞。大家满怀激情,团结一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胜利完成了拍摄任务。
当你看到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时,你能想到这部影片的导演毛玉勤,是位患过癌症、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的人吗?他是决心以抗洪英雄为榜样,以抗洪的精神拍好这部影片的。他和几位创作人员一起,亲自深入几个重灾区调查采访,搜集素材,在很短时间里写出了剧本。在外景地期间,他每顿只能吃一两面食,拖着病弱的身体,坚持在水中、在房上指挥拍摄。整个影片有三分之二的场景要在风雨和水中拍摄,有五分之四的镜头是夜景,困难很多,但是,演员、摄影、美工、照明等主要创作人员和摄制组全体同志齐心协力,白天顶着烈日,夜间忍受蚊咬,常常要在齐腰深的水中站上几个小时。有的同志长时间在泥泞中滚爬,从不叫苦;有的同志摔折了脚骨仍然坚持工作。大家还想出各种办法,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把场景拍摄得更加真实。这个摄制集体,发扬拚搏精神,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当地群众和解放军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四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拍摄任务。
导演把这部影片称为“真情实感的结晶”、“集体劳动的结晶”,这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值得深思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心灵里歌唱出来的”。从这部影片充满激情的旋律中,我们听到了创作者们心灵跳动的节奏!(附图片)
方盛禹在灾民中发现妻子领着一个失去亲人的陌生女孩,方知自己的女儿已被洪水淹死。
中国电影公司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