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舞步鼓点传友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2
第6版()
专栏:

舞步鼓点传友情
本报记者 施静舫
“我们互敬互爱;
我们渴望相见,不愿分开……
我们对朋友都襟怀坦白。
中国、索马里的兄弟情谊万岁。
……”
索马里“瓦贝里”国家艺术团演唱的《索中友谊之歌》,唱出了我们两国人民的心声。它不仅表达了我们两国人民的心是相通的,而且也反映了我们的友谊有着深厚的基础。因此,它引起了首都观众的共鸣,激起了阵阵热情的掌声。
索马里人民十分爱好歌唱和舞蹈。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索马里,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善于以舞蹈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感情。正由于他们的舞蹈动作简练,一般不用音乐伴奏,因此,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带头鼓掌击节,人们就会欣然起舞蹁跹。
索马里“瓦贝里”国家艺术团是根据1983年中索文化协定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的。“瓦贝里”,在索马里语中意为“黎明”。该团包括民族歌舞团和话剧团两部分,其宗旨是为革命服务,为继承索马里的艺术服务。可以说,该团集中了索马里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因此深受索马里人民的欢迎。它曾多次出国到其他非洲国家和西德、意大利等国演出,在国外享有声誉。这次“瓦贝里”国家艺术团不远万里,从非洲之角前来中国访问演出,理所当然地受到我国观众的热情欢迎。在短短的二十多天中,他们先后访问了贵阳、昆明、西安等地,演出八场。回到北京后,又不顾旅途劳顿,热情为北京观众演出。他们娴熟精湛的舞姿和优美圆润的歌喉,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著名舞蹈家哈狄加·马哈穆德·优素福擅长歌舞,她的舞姿优美奔放,歌声激情洋溢。随着激越欢跃的木鼓声,主要舞蹈演员之一费努斯·谢·达希尔演出了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歌舞剧。全剧从头到尾都用非洲民族特有的几种鼓作伴奏。那独特的节奏感,把人们带到了非洲大陆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色中。而丰富多变的鼓点,随着人物感情的发展以及剧情的起伏而不断变化。整个舞剧既明快又富于幽默感。极富特色的胯动难度较大,丰富多采,给人以美的感受。
民间舞蹈威罗—威莱、赛列依、布罗等,都是索马里优秀的传统节目。演员通过模拟小鸟栖息过程的美丽姿态和迎接春天到来时的欢悦,表现了索马里人民对春天和大自然美景的热切向往。所有这些来自全国各地区的丰富多采的民间舞蹈,生活气息特浓,艺术而又真实地反映了索马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生动地表现了索马里人民勤劳、淳朴、勇敢、正直的精神风貌。
使中国观众倍感亲切的是,索马里杰出的歌唱家阿莎·阿卜杜·苏莱曼已是第二次访问我国。这次,她把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全部倾注到用中文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中。她吐字清晰,感情细腻,仿佛给首都观众的心田注进了一滴滴友谊的甘露。
友谊,把中索两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索马里“瓦贝里”国家艺术团团长穆罕默德·马哈穆德·法拉赫高兴地对记者说:“在国内时,我们对中国早有美好印象。每个索马里人都感到中国是我们的朋友。来到中国后,我们更感到中国人民非常友好……”
离开中国前夕,索马里“瓦贝里”国家艺术团又愉快地和中国东方歌舞团举行盛大的联欢会。会上宾主进行了艺术交流,两国艺术家同台合唱和跳舞。唱呀跳呀,两国艺术家欢乐在一起,感情交融在一起。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深情地说:“自从1980年两国艺术代表团在苏丹第三届文化节会见后,三年来我们的心一直牵挂着你们。因为你们的艺术家不但震动了非洲,而且还撼动了我们的心……‘中索人民友谊万岁’的欢呼声还响彻我们耳边。让我们的友谊永远流传……”索马里“瓦贝里”国家艺术团团长也热情地说:“我们受到了中国人民热情的接待。我永远不会忘记亲眼看到的中索艺术家的友好交流。我们相互友好访问决不是最后一次。祝中、索友谊万古长青。”(附图片)
索马里艺术团在北京演出。
本报记者 蒋 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