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万紫千红花不谢——访朱老总春城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2
第8版()
专栏:

万紫千红花不谢
——访朱老总春城故居
刘时平
到了昆明,方知朱德同志当年在春城遗留的文物和建筑,经过十年浩劫的破坏,有的建筑或被霸占,或被借用,有的如诗文碑已经破裂,现正恢复或重建中。我先去拜访了翠湖南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旧址。据记载:朱老总在讲武堂成立后的第三年——1909年从四川到昆明考入讲武堂学习,并参加同盟会,时年21岁;1911年(辛亥年)提前毕业后,曾参加云南护国军起义,屡建战功。这样一个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建筑,在十年动乱中也难免于难。我们进得大院,但见大兴土木,正在原讲武堂的旧址修建昆明青少年宫。推门而入,几位青少年小演员正在笑语欢谈;但是他们的小心灵里也刻上了一层不能理解的阴影:为什么就在金黄色的讲武堂墙内外周围还有一排排平房住着家属,赖着不搬,致使设计的改建计划,不能如期完成?与我同来的一位市委的同志也深有感触地说,有些事,很难说,尽管国务院批准昆明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但有的人既不尊重历史,也不重视文化,只强调本单位的困难,说得不好听一点,只顾个人的享受,不管集体的福利,因此位于风景如画的翠湖边上的讲武堂竟成了大杂院。据说这里按计划改建后,还要保持讲武堂的部分原样,使青少年们在这个新建的文化宫里永远怀念并铭记着老一辈革命家为青年一代辛勤播下的革命火种。
接着,我们绕翠湖东路爬上五华山后麓的水晶宫。我虽然在三十年前也来过这里,但不知朱老总的故居就在水晶宫的小梅园巷三号内。一位年近花甲的街道积极分子领我们走进朱德同志的故居,门首挂着昆明市第六幼儿园的牌子。走进园内,一眼看见朱老总与康大姐在1957年重游故居时的合影。而后绕进花园,只能容一人的过道,显得格外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假山、池水点缀其间,池水涟漪,粼粼多姿,小桥弯曲,假山壁立,环境优美洁静。只是山上原有一小亭,据说在“文革”时,亦被造反者砸毁。
最后,我们到了东郊“金碧交辉”的金马山麓的昙华寺。据记载:此寺创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因寺中有昙花一树(又名菠萝花)而得名。据《昆明县志》称优昙“叶如波罗而有九丝,花如芙蓉而开十二瓣,遇闰则加一瓣”,被誉为“佛花”,树龄已有三百多年。此寺以花木之盛而著名,有诗称赞: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今年春节后,经过修复、扩建,正式开放。寺内有朱老总在1922年离滇去上海,转往柏林之前,赠给住持映空和尚的一块青石诗文碑,原放在寺内韦陀殿内,现在横躺地上,碑中间已有裂缝,碑高122厘米,宽55厘米,碑文共15行,331字,记载朱老总早年的革命活动和从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前夕的思想状况的珍贵史料。
为让更多人所知,现将原碑文抄录如次:
敬赠 映空大和尚 雅鉴
余素喜泉林,厌尘嚣。清末叶,内讧未息,外患频来,生当其时,若尽袖手旁观,必蹈越南覆辙,不得已奋身军界,共济时艰。初意扫除专制,恢复民权,即行告退。讵料国事日非,仔肩难卸,戎马连绵,转瞬十稔。庚申冬,颁师回滇,改膺宪兵司令,维持补救,万端待理。虽未获解甲归田,较之枪林弹雨、血战沙场时,劳逸奚啻天渊。公余尝偕友游昙华寺,见夫花木亭亭,四时不谢,足以娱情养性。询皆映空大和尚手植,且募修庙宇,清幽古雅,洵属杀费苦心。与之接谈,词严义正,一尘不染,诚法门所罕见,爰为俚言,以志欣慕。
映空和尚,天真烂漫。豁然其度,超然其象。世事浮云,形骸放浪。栽花种竹,除邪涤荡。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砌石作床眠,抄经月下看。身之荣辱兮茫茫,人之生死兮淡淡。寒依日兮暑依风,渴思饮兮饥思饭。不管国家存亡,焉知人间聚散。无人无我,有相无相。时局如斯,令人想向。
中华民国壬戌年孟春月
西蜀 朱 德 敬赠
同年,朱老总先到上海找党,未果,即远涉重洋,从巴黎转往柏林,找到周总理,于是年11月底加入中国共产党。(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