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本报记者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3
第3版()
专栏:

本报记者的调查
6月上旬,记者就魏庆福等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访问了齐齐哈尔市有关部门和部分养奶牛个体户,调查说明,来信反映的情况属实。
齐齐哈尔市奶牛合作联社是去年6月宣布成立的。据市畜牧局奶牛管理处的同志说,这是一个个体合作的经济联合体。但正如来信所反映的,这个联社成立前未经群众酝酿,成立后更不征求群众意见;有关方面规定,城郊个体养奶牛户(不含农民),“从申请奶牛落户、办理奶本(交奶记录本)之日起,即视为自愿参加奶牛合作联社,成为联社社员”。由于不办奶本就不能交奶、换饲料,所以,实际上养牛个体户都必须“自愿”成为联社社员,因而硬被扣掉14%的售奶金。这笔钱从1975年收起,1982年6月前由奶牛管理处掌握;1982年6月后,以筹委会名义存在的联社掌握使用5%的管理费。
记者在北市区和昂昂溪区听到奶牛个体户普遍反映,这样组织联社、扣钱,他们不赞成。大家认为,这反映过去忌讳、限制个体经济,总想捏合的倾向仍然存在。
在怎样对待个体养牛业的问题上,齐齐哈尔市几经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
1956年将个体奶牛强行入社。1957年退赔不久,第二年又搞“一平二调”。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允许个体养牛,奶牛生产有较快发展。十年动乱期间,奶牛生产遭到更大破坏,1968年“割资本主义尾巴”,1975年批判小生产,每次都是牛一归社就大批死亡。1956年,城乡个体饲养奶牛2,125头,到1978年只剩下302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清理“左”的影响,鼓励个体户养奶牛,到今年上半年,个体养奶牛猛增到4,500头,相当于三中全会前的15倍。但目前组织奶牛联社没有体现自愿联合的重要原则,加上不合理的偏高负担,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多数个体户对此强烈不满。
实际上,现在的联社可以追溯到1975年由上而下强行捏合的奶牛合作社。昂昂溪区一些奶牛个体户回忆说,当时为了把个体户的牛集中在一起,又盖牛棚,又添工具,钱没少花,几个月就散伙,最后东西也都丢了,但奶牛合作社的“架子”和收取5%管理费加9%公共积累的做法却一直延续到记者调查之时,不过合作社名称改成合作联社罢了。他们说:“情况变了,个体养奶牛的管理和政策不也应该变一变吗?”
个体户的这些意见,目前已引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与部门的重视。但一部分同志还是认为,联社不能取消。理由是,联社能为个体户办一些好事,如奶牛配种、检疫、治病,奶牛户在资金上可互惠互利。对此,有的个体户这样发问:“除了老办法,难道就没有新办法了吗?”这话值得深思。
本报记者 刘允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