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马专员”,你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3
第5版()
专栏:来信

“马专员”,你在哪里?编辑同志:
今年年初,我回到甘肃省华池县老家——曾经蜚声全国的“刘巧儿”的故乡探亲,住了近两个月,看到当地变相的买卖婚姻和早婚现象相当严重。我们家住桥川,在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几乎每天可闻迎亲的唢呐吹奏声,常常看见穿戴整齐参加吃酒席的人群。经了解,登记结婚的男女,大都不到法定的结婚年龄。有一户人家,去年春上嫁出了刚刚18岁的大女儿,腊月又把16岁的二女儿嫁出去了,还把过了年才16虚岁的三女儿和虚龄仅14岁的四女儿,也包办定了婚。有一个姓陈的社员,今年34岁,其妻29岁,就给16岁的养子娶了媳妇,要实现“三十岁上抱孙孙”的夙愿。由于早婚早得子的旧习盛行,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恶浊空气也浓烈起来,一些人千方百计要养子“接弦续根”。同城市相比,它把一代人的生长周期提早近十年,提高了家庭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密度,增加了社会人口。
变相的买卖婚姻也在一些地方蔓延起来。在我们家乡,娶一个媳妇,一般要送正彩礼、装饰彩礼(三转一响之类)和附加彩礼(离娘衣、离娘肉钱等等)。正彩礼一般都在千元左右,装饰彩礼也需五六百元,弄得一些人家负债累累。这还不算,迎新娘子过门,还要大办酒席,一般都在10至20桌,多则三四十桌。
在农村,我目睹了一些迎亲的场面,全是吹吹打打伴着新娘的哭哭啼啼。有人说:“新娘哭声实是笑”,并成了一些乡俗文学的时髦主题,搬上电视屏幕作为乡土人情加以渲染。这是极其有害的。变相买卖婚姻兴起的本身,就带着以金钱关系为转移的强制成份。婚姻不能自主,才是造成悲声连连的真正根源。
人们一定会问:不够法定年龄结婚是怎样从政府机关开出结婚证来的?各人的说法不一。据说,一位公社负责人曾扬言:“只要我同意,三岁的孩子也能结婚;要是我不同意,三十岁也别想。”如果真是这样,法律的尊严在哪里?!我想,一个公社负责人的权力毕竟是有限的,可是,这么多不够法定婚龄的结婚者为什么没能受到应有的阻止呢?!我曾问一些基层干部:“政府为什么不管这些事?”他们唉声叹气地说:“想管,管不了呀!”这才是目前这些干部精神状态的主要方面。在目前三胎、四胎率增多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一个早婚早育,我国控制人口的政策何以落实?现在该是采取紧急措施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现在,在我的家乡,一谈到婚姻问题,就听到有人谈论电影《刘巧儿》里的马专员。电影里的那个马专员,是真有其人的。他深入实际,为人民群众排难解忧,很关心象刘巧儿和赵柱儿那样的婚姻自主,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炕头专员”。现在,需要更多象马专员那样的干部,除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外,还能关心青年的婚姻自主、婚事新办和计划生育这样一些移风易俗、富国强民之大计。
“马专员”,你在哪里?杨子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