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今日“诸葛”——记从外地来到襄樊市的三位技术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4
第2版()
专栏:

今日“诸葛”
——记从外地来到襄樊市的三位技术人员
本报记者 陈 日 李年贵
近几年,襄樊市从外地调进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90多名。他们究竟作为如何?最近,我们访问了他们中的几位厂长、工程师和车间主任。
我们吃上了兴旺饭
跨进红卫化工厂的大门,只见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婆娑多姿的花草中,矗立着一栋新盖的四层楼厂房。很难想到,六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低矮的厂房,产品质次价高,无人问津;机器时停时转,有的工人只好由厂长领着去挖废旧城墙的砖修补厂房;有的工人由党支部书记带领到襄樊磷肥厂挑炉渣,有的到橡胶厂装拖鞋带,到制漆厂钉包装箱……
当我们问红卫化工厂是怎样从破落中振兴时,工人们喜笑颜开地回答说:我们靠常厂长吃上了兴旺饭。
常厂长名叫常广训,今年47岁,196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化工系,1976年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来到这个工厂。常广训到厂后就同干部、工人们商讨工厂的出路。他提出,不能靠“打短工”过日子,应当赶快恢复化工生产。他对老产品盐酸羟胺的每道生产工序进行分析,找出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并采用石墨薄膜浓缩新工艺,解决了生产设备防腐问题,使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十几提高到90%以上,年产量也由原来的二三吨增加到30多吨。
老产品焕发了青春,常广训没有在成绩面前停步。他同党支部书记叶兴发一起,又领导和参加了研制新产品的工作。现在,这个不到200人的小厂已能生产14种产品,新产品的开发给工厂带来了生机,红卫化工厂的产值、上交税金逐年上升。
1982年,襄樊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常广训市劳动模范的称号,并决定调他到市化工局任副局长。可是,这个厂的干部、工人上书市委请求不要把他调走。最后,市委决定仍由他兼任红卫化工厂厂长。
科学技术真的使鸡毛飞上天
在襄樊市汉江之滨,有一个只有270多名职工的水泥二厂,颇有点名气。他们在从外地调来的工程师徐向东的主持下,利用化工厂的废渣,生产出硫铝酸盐早强水泥。
1965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的徐向东,1976年从国家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调到水泥二厂,他了解到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国有的地方生产过硫铝酸盐早强水泥,但是,用的原料是天然石膏。天然石膏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资源不富裕,价格高。能不能利用工业废渣磷石膏为国家生产急需的特种水泥呢?徐向东决定闯一闯新路子。
1980年5月,他在市建材局、市科委的支持下,带领几名工人开始了试验。他反复研究了30多个原料配方,既当操作工,又当搬运工,不论是数九寒天,还是过年过节,他都同实验小组的同志在一起。经过100多次试验,符合国家标准的早强水泥终于成功了。它比用天然石膏为原料节约能源30%。
水泥二厂的工人高兴地说,小厂引进了人才,引进了技术,鸡毛真的飞上了天。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曾经以勤俭闻名全国的襄樊棉织厂,经过20多年的变迁,已经由原来的100台布机发展为拥有近千台布机的大厂了。在新建的第二织布车间,我们看到500台崭新的自动布机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说起第二织布车间的现代化管理,厂长李福敬说,这是车间主任康续武从西安带来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本厂开花结果。
康续武原来是西北国棉五厂的车间管理干部,从事纺织工业生产25年,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1980年被招聘来到这个厂当织布二车间的车间主任。
襄樊棉织厂过去长期靠手工操作,没有形成一套现代化的管理办法。1981年新建起织布二车间,设备比较先进,产品全部出口,质量要求高。厂领导把这副重担压到了康续武的肩上。应该从何着手?康续武决心把西北国棉五厂多年积累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移植过来。
康续武着重抓了两桩事:一是带领一批新工人到西北国棉五厂,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回厂后,这批年轻工人生产的出口灯芯绒坯布合格率达到97%。第二桩事是建立健全计划、质量、操作、设备管理、生产现场5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管理办法。现在,这个车间每个工人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每台设备都有档案,设备完好率达到100%,生产逐步走上了正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