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祁连山的雄鹰——记海北藏族自治州藏族干部安木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4
第5版()
专栏:

祁连山的雄鹰——记海北藏族自治州藏族干部安木卓
本报记者 蒋鹏 王春生 党周
今年3月初,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三级干部会议上,祁连县峨堡公社党委书记、三十九岁的藏族干部安木卓,引人瞩目。州委书记给他披红戴花,州人民政府宣布给他晋升一级工资。与会者知道了安木卓领导着峨堡公社由穷到富,人均收入一连三年在全州夺魁的事迹后,都赞扬他是祁连山的雄鹰。
1979年的11月,当一个新的牧业年度开始时,安木卓担任了公社党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生产分配统计报表,是多么令人沮丧啊!全社的牲畜总增率只有8.4%,仔畜繁殖成活率只有46.7%,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低水平;商品率只有8.2%,而成畜死亡率高达9.1%,牲畜存栏头数下跌到10万头以下;牧民人均分配收入仅为210元,在全县五个牧业公社中居最末位。安木卓在最困难的时候上任,却写下了这样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我要带领牧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为此,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内外科学经营畜牧业的文章和资料,从中寻找治穷致富的门路。青海畜牧专家戴亚英等人提出的实行季节性畜牧业的主张,新疆阿勒泰地区大量屠宰当年羯羔的经验,一些畜牧业先进国家短期育肥商品畜的做法……都使他眼界大开,深受启迪。在年底的一次公社党委会上,安木卓把琢磨已久的畜牧业改革方案端了出来。一是入冬前出售一部分羊羔,减轻冬春草场的压力,减少牲畜死亡,提高商品率;二是当年交售的商品畜,在夏季牧草丰盛时单独组群,安排好草场进行育肥。这些措施落实后,1980年,全社总收入比上一年增长36%,人均分配增加了85元。
从1981年起,各生产队纷纷要求多卖些羊羔,而由于地区分割封锁,销售渠道很不通畅。而峨堡公社与甘肃省河西走廊只有一山之隔,交通也很便利。安木卓看准邻近的这个市场,走出祁连山,几次来到河西走廊,向那里的商业部门、厂矿企业、国营农牧场和农村社队推销羊羔,连续两年,在这一带出售了上万只羊羔。去年,他又主动和省、县商业部门联系,进行育肥屠宰当年羯羔的试验。全社共屠宰7,140只羯羔,平均价格每只达到13.8元,羔肉运销西宁市场,深受顾客欢迎。牧民们高兴地说:“北有河西走廊,南有西宁,我们再也不愁羊羔卖不出去了。”
去年,春雪连着夏旱,灾害不轻,全社却夺得了连续第三年牧业大丰收。牧业总收入三年翻了一番,牧民人均分配收入也由210元猛增到467元。三年的前进步伐,超过了以往的十几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