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渣滓洞”、“白公馆”见闻及联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6
第5版()
专栏:街谈巷议

“渣滓洞”、“白公馆”见闻及联想
前不久,我陪同外省的十几位离休老干部,参观了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和“白公馆”。这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美蒋反动派囚禁和残害革命志士的最有名的魔窟。
我们在参观中发现,“渣滓洞”监狱铁门右侧的岗亭上,居然刻有“打倒国民党”、“打倒反动派”的字样。这是出自革命志士之手吗?当年国民党特务戒备森严,革命志士显然不可能到这岗亭上刻字示威;若是参观者留言,却又不见留下尊姓大名。百思不得其解。步入当年囚禁江竹筠、汪进仪等革命志士的牢房,只见除悬挂革命纪念物的地方外,墙上到处刻满了刺目的“×××来此一游”、“×××留念”以及ABCD、x+y=xy之类的拙劣字迹。烈士的遗迹,志士的暗语,参观者的笔迹,混在一起,真伪莫辨。当年,革命志士为了在情况紧急时传递情报,用竹签子在土墙上打穿的小孔,现在已被一些参观者抠成了大洞,秘密联络洞口成了公开的“联络处”。当年,革命志士在墙上赋诗填词,抒情言志,这些珍贵文字早已被人刀削笔抹,无法寻觅了。
“白公馆”里的情况比“渣滓洞”好得多。这里虽然和“渣滓洞”一样找不到佩带有明显标志的管理人员,但墙上高挂着“革命文物,严禁涂写”的木牌。显然,木牌起了明显的作用。
归途中,我不禁想到,“白公馆”仅仅比“渣滓洞”多挂了一块“革命文物,严禁涂写”的木牌,就禁住了一些无知者举着刀笔的手。由此可见,保护文物并非一件绝对办不到的事。如果在古文物和革命文物所在地多挂几块类似的木牌,并选派一些责任心强的青年担任管理员、解说员,那末,情况就会大大好转。
保护文物,关键在于教育和管理。因此我建议,在幼儿读物、中小学课本中增加有关保护文物的内容。同时,应尽快成立全国文物保护基金委员会,筹集基金,用于修缮、保护文物,并奖励保护文物有功人员。
四川重庆 郭 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