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能这样对待一个有贡献的人才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7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能这样对待一个有贡献的人才吗?
上海拖拉机厂46岁的电气工程师何家华,是一个自学成材的中年知识分子,共产党员。早在六十年代初期,他就是个“技术革新迷”。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他仍然坚持搞技术革新。1980年起,何家华负责全厂的节能工作。为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他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搞了许多革新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由于工作出色,何家华在1979、1981年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在市电子电器技术协会支持下,他还组织了一个电子电器技术协作组,利用业余时间为工厂、机关、部队、医院解决了400多个技术难题。何家华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到许多单位帮助攻关。由于电子电器技术协作组在解决技术疑难杂症方面卓有成效,人们称之为“电子电器技术诊所”,何家华则被誉为“电子郎中”。
对这样一位孜孜不倦地工作,并在技术革新和组织攻关方面不断取得成绩的中年知识分子,厂里某些干部不仅不支持,反而“鸡蛋里挑骨头”,抓住何家华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主持党支部工作时的一些事情大做文章。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党委个别领导人,不作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偏听偏信,人云亦云,也给何家华罗织了不少罪名,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写申诉材料。市总工会等部门经过调查,证明这些强加在何家华头上的罪名,有的是无中生有的,有的是夸大其词的。但公司党委的个别领导人不仅不出来承担责任,澄清事实,消除影响,仍然要何家华“正确对待,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要进一步立案“考察”他。
据了解,上海拖拉机厂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有些干部不断干扰何家华的工作,主要是因为何家华有了突出的成绩,成了先进、模范人物,有的人就不舒服、不甘心。难怪有人议论说:如果何家华无所作为,默默无闻,也许就太平无事了。人们建议有关领导作些比较深入的调查,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以解除何家华思想上的压力,让他全力以赴地做好技术工作。同时,对那些无事生非,老想整治别人的人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本报记者
肖关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