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读史使人明智 问古可知兴替——访《台湾地方史》作者陈碧笙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7
第4版()
专栏:

读史使人明智 问古可知兴替
——访《台湾地方史》作者陈碧笙教授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陈碧笙教授编写的《台湾地方史》,去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26万字的史书问世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新书在厦门新华书店上市三天即告售罄。许多人投书出版社和作者本人,希望能再版此书。
5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欣闻陈教授因公到京,于是得便能在其下榻的京西宾馆与他作一夕谈。颇为意外的是,这位有近百万字史学专论的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原本不是学历史的。
陈教授,闽南人,早年赴日本攻读经济学。1932年,取得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士衔,因刻印散发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传单而被当局逮捕下狱,尔后被押解船运回国。轮船途经台湾时曾一度滞留基隆,他在台湾青年的帮助下,躲过了日本警察的迫害。不期然的“旅行”,使陈碧笙从此跟台湾结下不解之缘。年逾古稀的陈教授至今清楚地记得一件往事:一天晚上,他正在跟几个青年谈话,突然听到欢呼雷动。伏窗一看,原来是人们自发地在庆贺大陆的抗日军队打了胜仗。在日本法西斯血腥控制的台湾,同胞们不顾威胁表现出如此强烈的爱国热忱,使陈碧笙万分激动,他萌发了这样的念头:要宣传台湾同胞的爱国事迹,要研究台湾的历史。后来,他又先后两次到台湾考察,同各阶层人士广泛接触,汇集了大量的史料。
1956年,陈碧笙从福建省民盟调到厦门大学历史系执教,开设台湾历史课程,相继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术论文。从1974年始,他以八年时间完成了《台湾地方史》一书,填补了建国以来台湾通史没有专著的空白。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陈碧笙不无感慨地说,集他几十年的心得可以归纳这样的结论:祖国大陆之于台湾,犹如母婴之互抱、唇齿之相依,合则存,分必危。自十六世纪下半叶始,台湾先后有16次遭到外国的侵略或霸占。其原因都在于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衰落。相反,从郑成功复台到清初“康乾盛世”的140多年的期间,尽管西方殖民国家在亚洲横行霸道,但慑于中国国势强盛而不敢用兵台湾。台湾的社会经济在这段时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道理今天已为更多的台湾同胞所认识。
陈碧笙表示,他希望有一天,海峡两岸的学人能共聚一堂交流心得;他也终将看到这么一天,大陆和台湾完成统一。
本报通讯员 许 伟 王 磊
本报记者 罗自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