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压力--动力——成效上海市节约能源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7
第5版()
专栏:

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在我国将是一个比较长期存在的问题。这对工业战线的职工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上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动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办法。
这份调查报告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要善于利用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压力,进行工业技术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业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编 者
压力——动力
——成效上海市节约能源的调查
本报记者 董焕亮
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居首位,而单位产值能耗最低,1982年每亿元工业产值平均能耗为2.835万吨标准煤,仅为当年全国平均数的38.7%。
上海的能耗为何低?该市经委同志的回答是:除了与经济结构等客观因素有关以外,主要是本地能源资源贫乏,压力大得很,所以节能的动力也大;上海节能所取得的成效,可以说是逼出来的。
这几年,上海工业生产每年递增4%以上,而能源供应年增长率却只有约2%,呈现出越来越紧张的趋势。面对这种局面,上至市长,下至多数企业的领导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紧迫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节能措施。
抓经营管理。上海市通过抓全面计量、统计分析、定额考核、有奖有惩四个环节,改变了企业和职工在能源使用上“吃大锅饭”的状况,搞好能源的科学管理。对于超定额耗用燃料的企业,实行超耗部分加价50%收费,而且不得摊入成本,只能从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中列支;连续超耗一年的便要停产整顿。这样,就唤起了多数企业降低能耗的进取心。如上钢三厂,把耗能定额管理由原来分班考核改为分品种、按小时考核,并与奖分挂钩,结果全厂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节能任务,累计节约2.68万吨标准煤。
抓技术改造。一是针对量大面广的重点耗能设备开展技术攻关,扫除“电老虎”、“油老虎”、“煤老虎”;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小改小革,花钱不多,收效较快。
几年来,全市工业锅炉、轧钢加热炉和玻璃窑炉等重点耗能设备的改造取得了显著效果,去年又着手进行风机、水泵等通用设备的改造。自1979年到1981年,上海冶金系统63座燃油、煤和煤气的轧钢加热炉技术改造后,热效率提高10%—20%,三年中共节油16万吨。上海溶剂厂发动技术人员和工人献计献策,改造了甲醛装置,利用化学反应生成的热能产生蒸汽,再用于生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抓人员培训。上海市重点培训了负责能源管理的领导干部。“培训一个人,带动一个厂”。到去年年底为止,一共举办六期管理干部培训班,有266名学员参加学习,基本上将全市各主要工业局、公司和年耗逾万吨标准煤的企业的主管干部轮训了一遍。
上海试剂一厂前两年能源管理落后,浪费严重,曾在报上受到点名批评。该厂主管能源的副厂长阮茂立参加第一期干部培训班时,仔细测算厂内各个生产环节的能源消耗情况,认真研究节能措施,回厂后立即举办厂三级能源管理网的学习班,组织实施,使能源管理达到较先进的水平。1982年与1981年相比,该厂产值增长2.2%,万元产值能耗却下降18%,实现了增产又节能。
此外,各单位还加强了对专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市总工会组织的汽车节油技术培训班、讲座、交流会、展览会等活动,有10多万人次参加,使节油新技术传遍全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