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这种“横生的小树”并不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7
第7版()
专栏:随笔

这种“横生的小树”并不美
岂凡 凤山
文学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不如此,它就会停滞不前,失去自己的生命力。
粉碎“四人帮”以来,我们的许多作者在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上力求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有些作者有意无意地在创作中回避社会矛盾,甚至声称不屑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而热衷于去写所谓人的本能,写变态心理,写人的潜意识、下意识等等。我们曾读过一位作者发表在同一文艺刊物上的两篇作品。其中一篇,作者自称是“探索式小说”,是“横生的小树”。他探索的是什么呢?作品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只有六个月的婴儿,是一个作者称为还没有进入社会的“自然人”。作者津津乐道地写这个“自然人”跟大地打招呼,向蓝天问好,想把太阳拿下来玩耍,把小鸡往嘴里送等心理活动和下意识动作,甚至还写了一些低级趣味的细节。这种种心理描写发生在六个月的婴儿身上有何社会意义?它要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作者的另一篇小说似乎是写人对“传统习惯”的忤逆,对一种“时髦感情”的追求。76岁的老农民蔡八爷被从海外归来的侄女亲吻了一下,竟使他浑身颤抖,久久回味。西方的普通礼节发生在中国庄户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奇妙的心理感受,于是,这位老农民总觉得右脸被亲过的那块地方“就象有个小火炉在烤着”,“觉得有点美滋滋的”,“下意识地摸摸热着的右脸”。他由此得到启迪,感到一生没和妻子亲上一下是“欠下的感情上的账”。临终前,他别无他求,唯一的欲望就是要求妻子“亲俺一下吧!”这种变态心理的描写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令人惊诧的是,作者竟把这种变态心理说成是“人的本能感情”的“真诚地流露”!这简直是对中国农民淳朴感情的一种亵渎!
排除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追求非理性的下意识活动,这种脱离现实生活土壤的“创新”,能有助于文艺的发展吗?这种“横生的小树”,能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吗?我们的文学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家不应忘记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只有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真实而深刻地揭示社会矛盾和生活本质的作品,才会使文学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如果使自己的作品远离现实、回避矛盾,那就是对自己神圣职责的遗忘,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就疏远了。
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无疑应该投身于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中去,摄取丰富多采的创作素材,写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好作品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