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应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 建设“绿色水库”、“土壤水库” 克山农场旱作农业高产稳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8
第2版()
专栏:

应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 建设“绿色水库”、“土壤水库”
克山农场旱作农业高产稳产
本报讯 通讯员杨俊甫、李彩彬,记者刘允洲报道:地处黑龙江省西部高寒半干旱地区的克山农场,重视发展旱作农业,在尚无能力采取工程措施搞灌溉的情况下,扬长避短,以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为主,狠抓蓄水保墒,增强抗灾能力,取得了农业连续五年高产稳产的显著成果。近五年来,这个农场的小麦与大豆平均亩产分别达到458.5斤和234.2斤;年年盈利,累计3,623万元,年均725万元。去年,尽管遇到连续76天的大旱,小麦亩产仍然达到385斤,大豆亩产260斤。
这个农场位于克山、讷河两县间的丘陵漫岗,境内无天然河湖灌溉之利。平均486毫米的年降水量,集中于夏秋两季,春季只得其11%;加上每年4至6月份频起的大风,风助旱情,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从1955年建场到1977年的二十三年间,粮豆单产平均只有180多斤,很不稳定,最低的年份只有七八十斤。为了把水利搞上去,农场曾在十多年间耗费巨资打成70多眼机井,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平整的漫岗地仍然无法自流灌溉。实践教育了干部职工,不顾本地自然条件,硬搬别人用水利工程改造旱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早在1966年,这个农场便开始大规模营造农田防护林,群众称这是修“绿色水库”。923条林带,把耕地分成672个网格,使田间风速减低47%,土壤含水量增加3.8%—4.7%,蒸发量减少3.6%—7.5%。近三年,农场周围一带,比讷河、克山两县多得113场春雨,事实证明,林带起了防风固土、蓄水保墒、增温保苗的重要作用。1975年后,农场又发动群众摸索符合本地自然规律和机械化作业特点的抗旱耕作技术。1978年开始形成了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方向的耕作制度,群众称这是修“土壤水库”。他们先是将连年翻耕改为隔年翻耕,现在演变到三年一翻,并向六年一翻过渡。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加深了耕作层,改善了土壤结构,使夏秋雨水大量蓄存,以便秋雨春用。据测定,耙茬地35厘米深的耕层内,深松后含水量增加2.4%。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