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身居海外不忘造福桑梓——记旅日华侨潘铎元先生爱国爱乡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9
第4版()
专栏:

身居海外不忘造福桑梓
——记旅日华侨潘铎元先生爱国爱乡的故事
1979年春节,广东省梅县南口公社益昌大队沙岌生产队接到旅日华侨潘铎元先生寄来的一笔款,并附一封信,说这笔款是分送给每户乡亲的贺年钱。
沙岌生产队是个侨眷比较集中的地方,生产队长陈英凤是一位高中毕业回乡的女知识青年,也是侨眷。她深深懂得海外侨胞思乡爱国的感情。这件事引起陈英凤许多联想:潘先生昔年在家乡时,读小学不到两年,因家境贫寒辍学,不得已到一个小学校当杂役,终年劳累,不得温饱。后来,只得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寄身异邦,谋求生计。今天,从潘先生寄钱的事情上,可见他那一腔爱国爱乡的赤诚。陈英凤想,我们要很好爱护潘先生这种感情,实现他造福桑梓的愿望。于是,她和社员们商量,由她执笔给潘先生写了回信,信中除对潘先生关心家乡亲人的热忱表示感谢外,还把家乡的生产建设成就告诉了海外亲人。
潘先生获悉旧里今胜昔,思乡情更切,随即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写道:“我接到你的来信,反复看了几遍,思绪万千,怎么也不相信你是一位女子。在旧中国,陈潘两姓世代成仇,常常械斗,不相联姻。没想到解放后陈家女子嫁到潘姓家来当队长。过去,我们村子是旱涝两害严重的贫困村庄,两餐稀粥,一餐杂粮,全村几十户都靠一条扁担(卖苦力)过活;想不到如今家乡建了水库,有了电灯……”“我离家乡已四十余年了,对家乡的思恋有增无减;我们潘姓有你这名才干媛当家,叫我多么高兴。现汇上人民币200元,望买一部自行车给生产队,你这位生产队长完全有权使用。这样,工作起来也许方便些。”
陈英凤收到信和款以后,心想:如何使用这笔钱关系到保护和发扬侨胞爱国爱乡热情的问题,一定要把这笔钱用到全队社员身上。她和队干部商量,大家一致意见买一部收扩机。在给潘先生的回信中,陈英凤写道:“先生汇来买自行车的200元,经队里商量,已改买了一部收扩机供生产队使用。收扩机买回的当天,我就播读了您的来信,全体乡亲都感谢您对家乡的关怀。我们一定加倍努力搞好生产,不辜负您的期望。”
陈英凤克己奉公的美德,传到潘先生那里,感动了这位曾经目击旧中国腐败吏治的老人。不久,沙岌生产队又收到他的来信,信中说:“我感谢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不轻视我的些微捐献,给了我很大的鼓舞,现汇去人民币2,500元,帮助家乡生产建设,望统筹安排。”队里对如何处理这笔捐献,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建一座红砖厂,并由陈英凤执笔写信征求潘先生的意见,很快便接到潘先生的回信。潘先生同意生产队的决定,希望选好厂址,一定把砖厂办好。陈英凤按捐款人的意愿,选好厂址,动工兴建。砖厂建成后,陈英凤即拍照片连同收支单据副本,一并寄给捐款人查阅验收。剩余的捐款,他们用来开辟一片7亩地面积的果园,种植三华李。潘先生对此十分满意。
潘铎元先生还捐款给生产队设立奖学金,亲自起草奖学金条例。他希望全队社员响应政府号召,实行计划生育,在奖学金条例中规定:超生育者不能享受捐助就学的权利。他经常写信勉励学生努力学习,不要盲目崇拜西方,要做一个有知识、有作为的人,长大为祖国为家乡出力。  吴昌猛 赖克
编后
旅日华侨潘铎元先生侨居海外40余年,不忘造福桑梓,其爱国爱乡的热情,实在比金子还要宝贵。潘先生家乡的一位普通的女生产队长,能够按照党的政策,尊重捐款人的意愿,把华侨炽热的爱国爱乡之心,引导到发展家乡生产和文教福利事业上去,这也是可贵的。那些利用党的对外开放政策营私舞弊以饱私囊的人,那些巧立名目对华侨劝捐的人,那些对华侨捐赠采取轻率的、不负责任态度的人,在陈英凤这个普通的中国女性公民面前,难道不应当感到惭愧而有所鉴戒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