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崇高的献身精神——读从维熙的长篇小说《北国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19
第5版()
专栏:

崇高的献身精神
——读从维熙的长篇小说《北国草》
吴光华
从维熙的长篇小说《北国草》,(载《收获》1983年2、3、4期)把充满献身精神的五十年代青春儿女群像,送进了文学画廊。小说以五十年代中期“北京青年垦荒队”开发北大荒为背景,较深刻地反映了五十年代青年人对理想、信念、事业、生活、爱情的追求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作者以新颖的构思,情景交融的描绘,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点和一定典型意义的一代青年的形象,真实地、生动地再现了五十年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马俊友和卢华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两个艺术形象。在今天的某些人看来,他们无疑是一对浑身冒傻气的“傻子”。马俊友这个“平凡得象一块荒地上黑土”的老红军后代,放着大城市的优裕生活不过,偏要跑到“古老而迷人”的千里荒原上去“受罪”。他外表憨厚、质朴,内心却蕴藏着一团炽热的烈火:当调皮的石牛子把儿马骑到了铃铛河,他默默钻到牲口套中顶替儿马拉犁开荒;别人午休,他抡着劈斧挖树根,为开荒扫清障碍;在一次“倒树”事故中,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了自己……这是一个五十年代的先进青年的典型。和马俊友不同,卢华是另一种典型:对敌人,他嫉恶如仇;对伙伴,却是无比的宽厚。他是垦荒队长,在垦荒队员的眼里,他就象荒漠中一头负重的骆驼,“身上没有披挂美丽的头缨,脖子上没有叮当作响的驼铃,脊背上却驮着超负荷的重载”,即使是对于品质恶劣的迟大冰,他宁愿自己背黑锅,也绝不放弃“帮助他悔改”的机会。作者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刻画了这个胸怀坦荡,心中无“我”的垦荒队长的崇高品德。
如果说,马俊友和卢华的性格比较单纯,那么,女青年邹丽梅的性格,却要复杂得多。作者用浓墨重彩,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了她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她和马俊友质朴的爱情纠葛,描绘了她对爱情的执著的追求。当马俊友为了扑救从天而降的荒火而壮烈牺牲后,沉湎在感情潜流中的邹丽梅痛不欲生,甚至想以身“殉情”……作者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矛盾,在这些复杂矛盾的漩涡中,成功地展示了邹丽梅这个富有立体感的五十年代的女青年形象。其他如贺志彪、石牛子、李忠义、诸葛井瑞等青年形象,在作家笔下,也都塑造得栩栩如生。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万花筒,五十年代垦荒队员的生活当然也不例外。马俊友、卢华、邹丽梅、俞秋兰等人是为了开拓新生活“抢”着去的。但也有不少人是抱着各自的不同目的去的:白黎生、唐素琴、迟大冰,情况就各不相同。作者用他那支多彩的笔,生动地描述了在垦荒队这个大熔炉里,垦荒队员的变迁和沉浮,描绘了他们对待理想、事业、生活、友谊和爱情的不同态度:把人物的起伏命运,荒原的瑰丽景色和垦荒队员复杂的心理活动,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五十年代青年的生活画卷。
长篇小说《北国草》是作家从维熙“献给当代青年朋友的一曲青春短笛”。虽然时代已经跨越了近三十年,应该说,作者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溶合问题。作者站在八十年代的历史高度上来剖析五十年代的生活,使作品既有五十年代的时代特色,又有八十年代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北国草》在艺术上也有新的追求和探索。它不象作家早年的作品,是“清晨的露珠”,追求的是诗情画意;也不象后来由于坎坷命运而形成的雄浑、悲壮的格调;在《北国草》里,诗情画意和悲壮深沉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部小说也有疏漏之处。据了解,黑龙江省因气候寒冷,多种春麦,种越冬小麦尚在试验阶段,而作者在这些自然背景的描写上有失准之处。目前,作者正在对小说重新进行修订,力求使作品更有色彩,更具有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