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粮鱼结合 互相促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21
第5版()
专栏:工作研究

粮鱼结合 互相促进
农牧渔业部水产局调研室 佘大奴
在发展粮食生产中,近几年来,有些中低产地区采用粮鱼结合的办法,获得互相促进的效果,创造了一些很值得重视的经验。
在低洼易涝地区,挖塘抬田
广东省斗门县,位于珠江入海口,全县46万亩耕地中有20多万亩低于珠江正常水位。由于碱涝灾害,产量低、收入少,多年没有甩掉穷县的帽子。1978年以来,这个县结合改造低产田,采用挖塘抬田的办法,把荒沟废坑和一部分低洼地挖成鱼塘,用余泥抬高田面,改善耕作条件,并在塘边养猪,用猪粪沤肥水养鱼,用塘泥肥田,形成一个粮、蔗、鱼、猪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经过四个冬春的努力,全县新挖鱼塘1.8万亩,抬田15万亩,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708斤,提高到1981年的840斤,甘蔗亩产由2.9吨提高到4.1吨,塘鱼总产由2.3万担增加到4.1万担,上调的粮、糖、肉成倍增长,人均分配从78元增加到236元。
斗门县委总结了几年来的经验,提出按照“粮七、蔗二、鱼一”的比例,调整农业结构。也就是在低洼地易涝地区,只要拿出10%的面积挖成鱼塘,就可以改善90%面积的粮、蔗耕作条件,虽然粮、蔗面积略减,但由于单产提高,总产增加了,而且发展了猪、鱼等养殖业。据匡算,全国类似的低洼地至少在1.7亿亩以上,如能参照斗门的经验加以综合治理,就可以把多灾之地改造为鱼米之乡。
在丘陵地区修筑蓄水塘,抗旱养鱼相结合
湖南省祁东县是个丘陵区,原有蓄水塘由于浅、小、漏,蓄水和抗旱能力很差,“春夏洪涝地受淹,夏秋干旱底朝天”。近几年来,他们对5万亩山塘普遍挖深改造,蓄水能力净增1.12亿立方,相当于新建一座大型水库,收到了“一改(改造蓄水塘),三增(水、肥、鱼),两有利(粮、鱼)”的明显经济效果。1980年全县淡水养鱼产量比1978年增加30%,特别是1981年,衡阳地区因严重干旱淡水鱼普遍减产,祁东县却增产25.5%;粮食也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可见,有计划地改造或新建蓄水塘,既是丘陵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措施,又是发展养鱼生产的重要途径。
全国分布在类似祁东这样的丘陵地区的耕地,估计约4亿亩,如果祁东经验得以推广,效益是很可观的。
在沿湖沿海围垦中的淹没或低洼部分,走粮鱼结合、综合开发的路子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沿海围垦海涂约1,000万亩,围湖面积更大,仅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即达1,700万亩,加上其他地区,已超过2,000万亩。在这么多的围垦面积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被水淹没或处于低洼沼泽状态,种不了粮食。例如:福建省三十年来围海100万亩,其中已种粮食效果较好的占35%;虽已利用但经营效果很差的占15%;种而失收,不得不丢荒的占15%;不宜耕种的淹没区或沼泽地占30%以上。江西省余干县康山垦殖场从1966年起,在鄱阳湖中围垦了51万亩,已耕农田只有10万多亩,有20万亩仍被淹没,另20万亩需要继续投资建设电力排灌站才能耕种。
这类地区也应实行“宜农则农,宜渔则渔,综合开发”的经营方针。对于地势较高,经过多年建设已实现稳产高产的,应继续搞好粮食生产,把其中的沟渠或低洼部分用来发展养鱼;对于既有农田,又有低洼地和水面的,应实行农渔并重,可以挖塘抬田,既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又扩大养鱼面积;至于近期内排涝排碱无法解决的,应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为主。
在旱涝盐碱地区,“挖葡萄串坑塘”,综合治理
我国全部耕地中,有盐碱地一亿多亩,生产水平很低,另有一亿多亩的盐碱荒地,有待开发。其中相当大一部分集中在黄淮海平原。这一地区雨季易积涝成灾,其他季节则干旱缺水。正确解决“排”与“蓄”的矛盾,是黄淮海平原治水的中心问题。目前“排”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蓄水抗旱问题,一些科技工作者提出用修建葡萄串坑塘的办法解决,雨水多时,坑塘可以蓄水,容纳不下才由河沟排走;干旱时可以提水灌溉,还可以用于发展养鱼业,既增加社队收入,又为农田提供优质基肥——塘泥,一举多得。例如,山东省梁山县馆驿公社有一片面积629亩的盐碱洼地,过去寸草不长、颗粒不收。1979年他们在这片地上建造350亩鱼塘,垫高田面,既种了粮,又养了鱼。三年来年年增产增收,而且解决了周围5,000多亩低洼农田的排涝问题。如果黄淮海平原平均每30亩耕地挖1—2亩坑塘(水深2—3米),就大体上可以解决“排”和“蓄”的矛盾。黄淮海平原有1.3亿亩耕地,按照这个比例,就可以增加养鱼坑塘400—800万亩。如果全国的盐碱地都采用这个办法,既增产粮食又发展养鱼,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