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沙漠学家在新岗位上——访兰州沙漠所副研究员、甘肃省副省长刘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23
第3版()
专栏:

沙漠学家在新岗位上
——访兰州沙漠所副研究员、甘肃省副省长刘恕
我国沙漠问题女专家、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恕,最近出任甘肃省副省长。
刘恕对记者说,任职以前,她只去过省政府大院三四次,哪个机构在哪幢楼、哪个方向都分不清,因此对于从科研工作一下转变到省政府的领导工作,思想准备不足,更缺经验。
今年48岁的刘恕,十分热爱沙漠研究,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大西北工作,是一位有成就、有创造的沙漠学专家。六十年代初,她从国外留学回来后,到闻名中外的宁夏沙坡头沙漠研究站工作,在沙区植物与水分关系、植物密度配置等研究方面提出了独到的科学见解。七十年代中期,她作为中国代表团的科学顾问参加联合国沙漠化会议后,便与著名沙漠专家朱震达一起,着力研究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问题。他们合作撰写的关于沙漠化的一系列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很高评价。这两位学者,已被公认为我国新发展的沙漠化学科的带头人。刘恕还是首批获得国家农业区划奖一等奖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著作者之一。她和朱震达合著的《我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获得国家农业区划二等奖。
刘恕曾任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助理、计划处长,兼任学术秘书,颇有些组织和管理科研工作的经验。现在省政府中分管科技等项工作。
应记者要求,刘恕谈了对科技工作的一些想法。她说,省政府将组织全省的科技力量为甘肃的经济建设服务。她认为,把科学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不在于增设机构,而应依靠调整和组织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力量。科技工作为经济服务是多层次的,当前首先要制定甘肃经济宏观发展战略,以便把全省各区域的开发,建立在科学上合理、可靠可行、经济效益高的基础上,为发展方向的抉择提供依据。还要重视为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专业性研究,寻求生产发展的措施、手段,解决具体技术难题。
她说,比如甘肃省最贫困的中部干旱地区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发展农、林、牧相结合的经济。其中“农”是自给性的“农”,“牧”是商品性的“牧”,“林”是环境保护性的“林”。自然条件决定这个地区不可能向外提供商品粮,做到自给即是“上好”;牧业则应有较大的发展,可为农民换来钱,筹集生产资金;种树植林不是为了木材,而是为了解决当地“三料”(燃料、肥料、饲料)严重短缺问题。由于这里自然条件差,普遍实行大包干以后,科技工作者应着重帮助农户建立一个经受得住中等程度自然灾害的小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应以人为中心,根据农户人口、耕地、林地和草地状况,确定农、林、牧最佳比例和农作物品种的适宜配置。
刘恕告诉记者,由于工作需要,她到省府工作后将继续带研究生。担子重,她不怕。担心的是缺乏政府工作的领导经验。她说,许多老同志热情支持她工作。现已退居二线的原女副省长李屺阳鼓励她说:“工作经验是能够很快学到的。你有一个突出的长处,文化高,懂专业。发挥这个特长,就一定能比我们老一辈干得好。”原省委第一书记冯纪新也对她说:“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要丢掉专业,丢掉了它,政府工作就会做得平平庸庸。要创出一条在政府领导工作中发挥专业特长的路子来。”老一辈的教诲,给她以极大的信心和力量。
本报记者 张述圣
新华社记者 葛象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