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智力投资一本万利——三论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24
第1版()
专栏:社论

智力投资一本万利
——三论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智力投资,一本万利。我们的企业要真正提高经济效益,就应当高瞻远瞩,舍得在智力投资上花本钱、下功夫。
建设四个现代化,需要一支宏大的、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队伍。一般说来,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需要有中等专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由于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特别是经过十年浩劫,我国职工队伍的文化、技术水平是不高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在恢复和发展职工教育、在加强学校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整个职工队伍来看,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低,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全国第一批经过整顿的804个企业的新建领导班子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干部仍占45%,而且绝大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全国4,000多万名技术工人中,三级技术以下的工人将近70%;工矿企业的技术人员平均只占职工总数的3%左右。纺织工业系统4,800多个企业,有1,000多个企业没有大学毕业的技术人员。许多工业企业技术人员少,知识老化问题也相当普遍。马克思讲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页)马克思把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放在首位,说明人的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职工队伍的上述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智力开发、智力投资上下本钱,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智力开发的途径是很多的,如举办职工业余学校,开办电视和函授大学、专业培训班,选送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大学、科研机构进修,选派人员出国学习或考察等。只要肯于在开发智力资源上下功夫,就能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为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有些同志缺乏远大的眼光,对智力投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生产是硬任务,办教育是软任务”,“远水不解近渴”等等看法,正是忽视智力投资的思想根据。其实,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快慢,经济效益的好坏,同职工科学文化素养的高低,同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我们有些企业的领导干部,一讲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首先想到的是添置设备和增加投资,对劳动者的培养和提高却不予重视。他们应该懂得,知识就是生产力,智力投资是生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发达国家在智力投资上赚回的利润,大大超过在物质投资方面赚回的利润。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机器、设备靠人来制造和操纵,新技术、新工艺靠人来发掘和应用,如果忽视对人的培养,对物的投资再多,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有不少企业,舍得花钱购买或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设备和技术,但是因为工人缺乏科学文化知识而难以掌握,致使先进设备不能运转,先进工艺不能使用,不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吗?
智力投资应当包括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提高。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有一个不断更新的问题。企业必须在举办工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同时,重视对科技人员知识的更新,使他们认真学习,不断地吸取新的营养。这样,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跟上世界水平的步伐。有些企业强调科技人员少,抽不出人去学习和进修;有的企业领导人甚至说,科技人员已经大学毕业,不用再学习了。这都是缺乏远见卓识的表现。
工矿企业领导干部的学习和进修也极为重要。一个企业由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来领导是很难搞得好的。企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学习再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些人自以为凭多年办企业的老经验,不学习照样可以指挥生产;有些干部本来有学习的机会,却以自己离不开为借口,让别人去学习。这种不求进步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们的企业、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干部要高瞻远瞩,十分重视智力开发,把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列入议事日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一个企业拥有用高水平科学文化武装起来的职工队伍,它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在振兴中华的征程中更加自由地翱翔,为四化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