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一枝红杏出墙来——襄垣县农村开展“包户服务”活动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24
第2版()
专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襄垣县农村开展“包户服务”活动的调查
尹绪海 赵佑富 刘九成
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以来,山西省襄垣县农村,普遍开展了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包户服务活动。这一文明之花,映现了太行老区人民美的心灵,倡导了新的共产主义风尚,受到了干部群众的热烈赞扬。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共产主义的火花
到襄垣县农村走走,可听到许许多多包户服务的动人事迹: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下良公社雷家庄生产队,有个烈属老人叫雷阳锁,儿子在上党战役中壮烈牺牲,他本人也曾在八路军中转战过11个春秋。雷阳锁已八旬有二,孤独无依。去年3月,雷大爷病倒在床,怎么办呢?文明礼貌月吹来的春风暖人心。无亲无故的女社员常翠英来到老人病榻前,请医抓药,端汤送水,接倒大小便,还把自家的火炉烟筒搬来让老人取暖,一直服侍了五十多天。病愈以后,老人的生活依然不能自理,常翠英索性包了下来。春去秋来,一日三餐,她总是在自己家里做好,再送到雷阳锁的床前。老人患有夜盲症,晚上吃饭夹菜看不见,常翠英每每坐在老人身边,老人吃一口饭,她喂一口菜。自家的鸡蛋舍不得让孩子吃,攒下来给老人冲着喝。去年春上,她父亲有病住院,从河南林县拍来电报让她回去看看,恰巧这时雷阳锁也病在床上,常翠英放心不下,捎了家书寄了钱,人却没有回去。直到今年春节,她母亲又因病作手术,她才不得不回老家探亲。返途中,给雷大爷买了油条,称了十几斤花生。老人没牙咬不动,她把花生碾成末,做成花生浆给老人解馋……。在常翠英的照料下,雷阳锁的精神越来越好,他激动地对来访者说:“不怕英雄常在世,就怕老来不如人;不如人能够变成老来福,一是党的政策好,二是翠英心肠好”。
孤寡老人迁新居 东故县大队的一个孤山头上,住着一位八十高龄的五保老人李水莲。从去年文明礼貌月开始,大队团支部书记栗官锁和另外两名团员,把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包了下来,拉煤备燃,加工米面,常年不断。就这样,他们还不放心:老大娘一人独住,倘有不测,很难发现。大队党支部决定在主村腾出公房让老人住。青年人象办喜事一样,粉刷墙壁,油漆门窗,今年3月帮老人迁入新居,还特意在门上贴了“互敬互爱互帮忙,不让老人受凄凉”的对联,挂起了“青年敬老之家”的牌子。李水莲老人热泪滚滚地说:“象我这孤独无依人,旧社会早就没命了。如今八十岁上‘交好运’,土埋脖子‘喜盈门’。”
无儿无女“满堂福” 善福公社庄里大队70岁的孤寡老人李朋则,二十多年前从沁县改嫁到这里。1963年老伴病故,她又得了淋巴结核病,加之无儿无女,生活十分困难。邻居杨巧云的婆婆,就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合院居住。婆婆病故后,杨巧云和弟媳郑月兰妯娌俩遵照婆婆的遗嘱,接替了照顾老大娘的任务。在第一个文明礼貌月里,杨巧云干脆和老人合了灶。去年11月,老人患眼病,双目失明,妯娌俩到处请医抓药,日夜守候在炕头。老人有只胳膊抬不起来,妯娌俩轮流给她梳头洗脸。一日三餐,一碗一碗把饭菜端到老人身边。每天早上,老人还没起床,冲好的鸡蛋就送到炕头。今年春节,郑月兰到煤矿她爱人那里去过年,走前特意蒸了40个大馒头,割了3斤猪肉送给老人。现在,这“一家三代”十几口人,亲亲热热,孙儿孙女“奶奶”叫声不断。不知底细的人,谁能看出他们不是一家人呢?
乡邮路上送温暖 下良邮电支局青年乡邮员王广善,为将报刊信件及时投递到山区人民的手中,每天爬山越岭,行程120华里。从去年3月开始,他又在乡邮路上搞单项包户服务。一年多时间,先后为6户孤独老人、残废军人以及退休干部请医抓药、投递邮件、代买生产生活用品137次。这只山区鸿雁走到哪里,就为哪里的困难户带来方便。
呆傻病人得照顾 南桥院大队呆傻病人李仁义,父母双亡,单身只影,虽然只有47岁,但生活不能自理。过去,大人见他躲着走,小孩见了扔石头,家里院里脏得进不去人。去年3月,大队妇代会主任刘改香等几名妇女,自己出钱买来肥皂、洗衣粉,给李仁义拆洗被褥,缝补衣裳,消灭虱子臭虫,打扫庭院,并把他作为服务对象常年包了下来。今年开春,又为他粉刷了窑洞,贴上了墙围,还耐心地教他瞧火做饭,料理家务。看到这些,李仁义扑答扑答直掉眼泪。这个一贯沉默寡言的呆傻病人终于说话了:“你们学雷锋,我也要办好事,别的不会干,我就给困难户担水吧。”
义务助耕帮户忙 王桥公社五阳大队团支部,组织了一支有八十余名团员、青年参加的义务助耕队,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分成6个服务小组,包干了17户烈军属、无劳困难户的帮耕、帮管和帮收任务。平时的零碎农活,定户定人负责。农忙季节,集中力量突击逐户帮忙。今年以来,共为烈军属、困难户整修土地121亩,积送肥料4,300担,春播68亩,锄苗102亩。群众热情称赞这支助耕队是“扶困济贫的突击队”。
这些,只是无数事例中摘取的几个。在襄垣,我们见到很多平凡而又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一种可贵的共产主义的精神火花。
人民群众的创举
包户服务活动的兴起,不是哪个人主观臆想的产物,也不是上级施令指派搞的,而是人民群众的一个创举。
首先,它源于群众中蕴藏着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襄垣县是个老区,战争年代参军参战的人较多,农村的烈军属、困难户、五保户自然也就比较多,有着包户服务的实际需要。十年内乱,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人民群众有转变社会风气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经济政治形势越来越好,人民群众有扶困济贫的高度自觉。
其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受到“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精神状态,均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以后,这个县学雷锋、办好事活动迅速掀起。妇女中出现了“送温暖小组”,青年中出现了“学雷锋小组”,学生中开展了“红花少年”活动,职工中成立了“为您服务队”。包户服务,就是从这些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北郝村大队共产党员、妇代会主任郭改香,先组织了一个“送温暖小组”,为6户孤独老人拆洗被褥,缝补衣裳。后来,她从这些困难户的生活实况中,感到做得还很不够。于是,和一些妇女骨干一起,把村里几个困难户的生活料理常年包了下来。随后,南桥院、水碾沟、西故县、庄里、夏店、五阳等大队也陆续出现了许多包户服务的先进事迹。在服务项目上有多有少,从力所能及、困难程度等实际情况出发,有一两项的,有三五项的,还有十几项的,诸如拆洗被褥、缝补衣裳、打扫街院、拉煤备燃、端汤送水、加工米面、请医抓药、帮种帮收、投递信件等。
县委领导的态度
包户服务这个新生事物一出现,就引起襄垣县委的重视。县委认为,社会上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烈军属、五保户和困难户,单纯依靠国家民政部门的救济和集体照顾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户的大量困难在日常生活当中。群众性的包户服务,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解决这一普遍性问题的正确途径和力量源泉。它送来了党的温暖,减轻了国家负担,倡导了社会新风,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上为中央分忧,下为万民解愁”的大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县委书记桂怀文的带领下,全体常委迈开双脚,深入基层,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他们的经验,然后作出了在全县范围开展包户服务活动的决定。县委主要抓了三条:
第一,大力宣传包户服务活动这件新事 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妇联、团委等紧密配合,利用有线广播、图片展览、幻灯放映、文艺说唱、农民夜校、黑板报等多种工具和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包户服务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和包户服务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同时,在县上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劳模大会上,表彰奖励了一大批包户服务的先进典型。县委给他们戴红花、上红榜,为这一活动的广泛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组织包户服务活动的力量 县委从调查研究中看到,包户服务活动适宜于在青少年、民兵和妇女中开展。这是因为:它属于一种纯义务性质的社会活动;包户服务大量的是家庭生活料理。鉴于这些,县委要求把包户服务作为群众团体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青年、民兵、妇女组织的职能作用,经常给他们讲意义,出课题,教方法,放担子,从各方面调动他们参加包户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包户服务力量。根据青年、妇女、在校学生的不同特点,要求他们在组织活动中通力协作,在服务项目上各有侧重。具体到一个服务小组,有青年、有妇女、也有红花少年。青年负责拉煤备燃、帮种帮收;妇女承担拆洗被褥、缝补衣裳;在校学生则利用星期天、节假日为服务对象抬水和煤、打扫庭院。这样,既有时间性,又能做到经常性,既不感到负担过重,又较好地完成了包户服务任务。
第三,传播包户服务活动的经验 县委通过试点和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认真总结推广了下良公社四个方面的经验:即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项目,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的
“四定一奖”经验;“党委重视、系统努力、群众支持、措施落实”的经验;“由点到面抓普及,由低到高抓质量,由月到年抓经常”的经验;以及建立包户服务档案的经验,打开了包户服务活动的新局面。据初步统计,全县日常生活有困难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烈军属、五保户共2,100多户,目前已包1,529户,占这些困难户的71%。参加包户服务活动的人员达到5,587人。
强大的生命力
襄垣县普遍开展包户服务活动虽时间不长,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对老年人是个安慰 包户服务把国家救济、集体照顾和群众帮助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孤独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家贫无穷景,孤独无愁容”,老有所尊、老有所靠、老有所养,使他们由衷地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为自己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感到宽慰。
二、对青年人是个教育 广大青年在包户服务活动中,锤炼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陶冶了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敬养老人、扶困济贫的良好习惯,学会抵制资本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侵蚀,学雷锋办好事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去年3月份以来,全县青少年共做好事38,450件(次)。少数失足青年,也在包户服务活动的影响下,浪子回头,由坏变好。有的家长经常拿包户服务的典型事例教育子女说:“你瞧人家某某某,主动帮助困难户办好事,你怎不向人家学习!”
三、对计划生育是个促进 随着包户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育龄夫妇及其父母公婆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即便是缺儿少女的孤独老人也能够安度晚年,逐步克服了“多子多福”的旧思想,提高了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下良公社今年3月,作绝育手术的就有250例,占应作手术对象的93%。郝村大队女社员李中英有两个女孩,以前多次动员作手术她不干,总想再生个男孩。这次主动找妇代会主任要求作绝育手术。她说:“过去我老是惦记着身边没个男孩,怕老来无依无靠,如今看到咱村孤独老人生活都这样好,一块石头落了地。”
四、对实现社会风气好转是个推动 包户服务活动的开展,倡导了精神文明,抑制了歪风邪气。虐待父母,遗弃老人,妯娌不和,邻里不睦的行为,受到了公众的谴责;婆媳合灶,邻里解仇,妯娌互勉,尊老爱幼;干群搞团结,办事讲风格,一方有困难,八方来支援的事不断出现。王村公社北姚大队女社员白荣娥,过去待婆婆不好,多年不和老人说话。在包户服务活动的影响下,白荣娥转变了,她说:“人家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还那样照顾老人,我有啥理由不孝敬自己的老当家?!”她主动向婆婆赔情道歉,婆媳关系重归于好。(附图片)
北城大队团支部书记路国华等五名青年组成的学雷锋小组,为本村老党员张炎林老两口担水、拉煤、扫院。张老汉也经常给青年们讲革命传统。 岳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