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思想(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26
第5版()
专栏: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学习《邓小平文选》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思想(二)
本报评论员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在学习《邓小平文选》时,认真领会这个思想,对于正确解决新时期艺术与人民的关系,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深刻地论述了文艺要为千百万劳动群众服务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深刻地阐明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具体情况,辩证地阐述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关系,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这个重要思想。
人民需要艺术,这是大家都懂得的。但是,我们今天不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广大人民群众有权利享受艺术,而是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理解人民需要艺术。党的十二大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传播先进思想,带动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文学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这就把“人民需要艺术”提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它的意义,从而加深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人民需要艺术,文艺工作者应该拿什么样的艺术满足人民的需要呢?这里面就有好坏之分、粗细之分、文野之分了。邓小平同志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巨大的热情,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努力创造和输送好的精神食粮,以满足广大群众正当的娱乐和高尚的审美要求。这方面的成绩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少数文艺工作者偏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一切向钱看”,把自己的作品和表演当作单纯牟取名利的手段,艺术上粗制滥造,甚至把格调低下的劣质赝品送给群众。对这种不顾社会效果的完全商品化的倾向,广大群众已经提出了许多严厉的批评,有关领导部门也正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切实纠正。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牢记自己光荣的社会责任,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艺术更需要人民”的道理。首先,我们要真正领会“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含义。毛泽东同志说过:革命的文艺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存在着文学艺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原料矿藏。只有从人民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才能进入创作过程,创作出深刻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离开了人民,就谈不上人民的文艺。所以邓小平同志说,“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我们许多有卓越成就的作家,长期以来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人民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才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现在也有一些作者对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不那么重视了,认为文艺要创新、要发展,主要是形式问题。有的甚至认为“深入生活”是过时的口号,不必再提了。这是错误的。不深入生活,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去汲取诗情画意,不管你的技巧再高明,创作的源泉也要枯竭,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发展了。第二,要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社会主义文艺提倡题材多样化。但同时也应强调,要更多地去描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新时期的文艺应该根据实际生活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但要提倡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第三,文艺工作者应该时时记住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者。但他首先应该是被教育者,自己先受教育。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割断了这种联系,艺术的生命也会枯槁。那些自以为比人民群众高明,甚至公然对群众采取鄙夷态度的少数同志,应该深思,应该警惕。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艺术与人民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和掌握这种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文艺定能兴旺发达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