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远见卓识 开发人才——读报告文学《“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26
第5版()
专栏:

远见卓识 开发人才
——读报告文学《“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
黄柯
团、营、连的领导们,真是够伤脑筋的了:来自五光十色的大城市的新兵,不仅带来巧克力、麦乳精、照相机、溜冰鞋、镀金的十字架、柴可夫斯基的舞曲、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而且还有“桔红色的提琴、吉他”、“万花筒般的幻想、浪漫的憧憬”。天哪!这不是把“南京路”搬到兵营里来了么?
带来的东西固然五光十色,走进兵营的人呢?每个人又是一个世界。这些新时代的“开放型”的兵,鼓鼓噪噪地伸手要,要技术,要知识,要精神生活,要入团入党,要“四个口袋”,什么都要,一切都直言不讳。还有一些战士不太安心服役,他们想着家,想着今后的出路,想着军营以外的世界……。
是啊,今天的时代,已不同于过去的战争年代;今天的新战士,也不同于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老一代战士。时代的历史性巨变,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也给部队建设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才能把战士们的心载在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列车上?
当我们读着《解放军文艺》上刊载的报告文学《“两用人才”的开发者们》及其续篇(刊1983年第2、5、8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作品所揭示的新的矛盾,提出的新的课题所吸引,所激动。作者是敏锐的,他捕捉到了来自生活激流深处的信息,一个刚刚诞生的新事物——“两用人才”,并为之热情呼喊。作品激越,率直,富有火辣辣的论辩性。它不厌其繁地把什么烹饪大厨师、人才普查法、“地下修表店”、西瓜模范、专业集训队、业余企业家等等一大堆新奇的事物推到你面前,逼着你去思索,去探究……。
这篇报告文学透露了什么新的信息呢?“两用人才”的开发将会把我们的部队建设引导到一个什么样的彼岸呢?如果说,在练兵的同时,学会第二套本领,是在军队建设中为地方建设培养和准备了人才;那末,当一批批带着军人气质和本领的人才,转到祖国各条战线上去之后,正是把军队和战争的伟力储藏在最深广的民众之中,把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任务密切结合起来。这里奏出的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的、和谐的奏鸣曲,一首完整统一的振兴中华之歌。
在绿色的军营里,将开发物质和精神的矿,建设灵魂和肉体的美。勇敢是战斗力,技能是战斗力,智力也是战斗力。“两用人才”的建设,将使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发生什么样的深刻变化,现在是无法预计的。人们曾经赞叹长征的中国红军是一支“钢铁的队伍”。我们可不可以想象,若干年后,人们会以一支“电脑的部队”之类的词汇来描绘我们这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呢?
是的,人是最大的战斗力。人才建设就是战斗力建设。但是我还要说,人不仅只是战斗力,人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我们社会主义的军队建设的目标,并不是只把军营变成一座操纵灵活的、高效能的战争机器。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崇高的、美好的、模范的人生大学。在这里,传统的直线加方块的韵律也将会揉合进立体的、交响的乐章;在这绿色的天地里,也将能映照出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
这一切现在仅仅是开始,因为生活仅仅才开始。作为报告文学,只能追随着生活的足迹前进。我们不应当苛求作者所捕捉到的每一个足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也不是他们所提出的每一道问题都那么严密和正确。但从这开始的报告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一种开拓性建设的远景,同时也感受到这种建设的艰难。改革远非一帆风顺,而且阻力的劲头有时候是同动力的势头成正比的,特别是习惯的势力。正如报告文学的作者一开篇就提出的,“传统的天平倾斜了”。这“传统的天平”就是一种巨大的习惯势力。
五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曾说过:“真实的革命者,自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乌略诺夫先生(即列宁),他是将‘风俗’和‘习惯’,都包括在‘文化’之内的,并且以为改革这些,很为困难。”“但倘不将这些改革,则这革命即等于无成,如沙上建塔,顷刻倒坏。”当年的鲁迅即认定了要跟随“乌略诺夫先生”改革这个世界;今天,走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更需要以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完成改革的大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