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科学施肥 提高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7-30
第3版()
专栏:论坛

科学施肥 提高效益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 黄不凡
当前,肥料工作应当注意什么?从我国情况出发,首先要广辟肥源、增积和施用农家肥料。这是提高地力的有效途径。我国有施用有机肥料的优良传统。有机肥料包括厩肥、堆肥、绿肥等,种类多,肥效稳,成本低,含有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铜、锌、钼及有机质等养分,被称为“完全肥料”或大宗肥源。它能产生以下四方面效果:(1)能给土壤以良好的结构并改善其可耕性;(2)是土壤微生物取得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3)保持了作物能够利用的有效养分;(4)可作为氮素、有效磷、钾及其它养分的“贮藏室”。更重要的是,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一方面进行矿质化,释放养分;另一方面进行腐殖质化,改良土壤性状(包括结构性、持水性、吸收性、粘结性等)。土壤性质改善后,就提高了土壤调节水、肥、热、气的功能,土壤肥力也随之上升了。
但是,发展有机肥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它增长的速度慢,肥分含量低;有机质体积大,分量重,运输不便,耗费劳力多;有机肥料的来源主要靠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又靠饲料的供给。一些绿肥、豆饼、棉子饼、油菜籽饼和大豆是很好的饲料或食品,若直接用作肥料还田是很不经济的,如先做配合饲料或食品,再以人畜粪尿形式回田,这是最经济合理的办法。
看来,必须加速发展豆科作物和绿肥,充分利用生物固氮资源。这方面,我国有优越的条件。据统计,1980年全国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蚕、豌豆,小杂豆等)的面积2.07亿亩,绿肥面积近1亿亩。每亩耕地平均五年可轮种一次豆科作物,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生物固氮资源。美国对土壤氮素来源的估计:来自有机肥料的占15.6%,来自化肥的不到3%,来自雨水中的占21.7%,来自自生固氮菌的占26.5%,来自共生固氮菌的33.2%。可见,即使在化肥工业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依然还是培养地力的主要依靠。据测定,我国19种主要绿肥鲜草含氮量在0.33%—1.32%之间,一般亩产三四千斤的可固氮10—20斤。绿肥还对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缓和“三料”(饲料、肥料、燃料)矛盾以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1976年以来,北方各省大豆、花生面积有所恢复;南方各省(区)绿肥面积却呈下降趋势,冬绿肥由13,570万亩下降到现在的8,830万亩左右。其原因是:有人认为绿肥收益低,不如扩大油菜或其它冬种作物经济效果好。据我们初步考察,1978—1980年,湘、赣两省稻谷平均亩产,早稻是571.5斤,中稻及一季晚稻为555.2斤,双季晚稻为438.7斤;与同期闽、粤、桂三省相比,分别高出77.2斤、127斤及14.5斤。后者的自然条件优于前者,单产反而较低,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绿肥面积不及前者所致。因此,从实际出发,保持一定比例的冬种绿肥面积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这就是改善化肥结构,讲求科学施肥。近些年,我国化肥总产增长速度很快,由1977年的2,800万吨,发展到1981年的6,062万吨,五年翻了一番多,平均每年增长650万吨。但化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为1∶0.25∶0.003。考虑到我国磷、钾资源及生产设备等实际情况,中近期内化肥结构应逐步调整到1∶0.5∶0.1,在稳步发展氮肥生产的同时,提高磷、钾肥比重,重点发展复合肥料,争取在本世纪末调整到1∶0.6∶0.2左右。
世界各国化肥生产中氮、磷、钾比例是1∶0.6∶0.5。从品种设计、肥料形态、施肥技术等方面来看,有以下新动向:(1)高浓度肥料发展较快;(2)复合肥料的品种增加,有效成分含量提高;(3)液体肥料运输管道化,既可减少氮肥厂房设施,又可降低成本;(4)重视长效肥料的应用和发展。简言之,肥料向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长效化方向发展,并在施肥方法上不断革新,提高利用率,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目前,我国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83斤,有效成分18斤。据1981年统计资料,每斤有效成分可增产稻谷7.3斤,小麦6.9斤,玉米7斤,皮棉1斤,油菜籽2.7斤,甜菜块根14.7—20.6斤。据测定,三袋尿素施于水稻田,损失两袋,仅有一袋被作物吸收。这说明讲求科学施肥,找出最佳配比,使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肥配比适当,才能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