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1983年“百村调查”综合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1
第2版()
专栏:农村调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1983年“百村调查”综合报告
继去年“百村调查”之后,今年我们再次组织600余名家在农村(分布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90个县)的大学生,对本村、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变化,农业商品生产的状况,农村流通领域的改革,农村科技和文化教育,社会治安,人口控制等,调查的结果说明:当前农村形势确实大好,在发展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在向林、牧、副、渔各业发展,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的方式已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国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98.3%,其中实行“双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占生产队总数的93%,比去年底增长14.8%。一年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扩及到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由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扩及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由集体经济薄弱的村、队扩及到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队。至此,联产承包制已在种植业中普及起来,并向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及各项工副业领域延伸。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发挥了家庭经营的作用和统分结合的优越性;农户精耕细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其中粮食1982年平均每亩产量比上一年增长13%。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结合的方式,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一系列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学科技、学经营、劳动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在调查的20.4万户农民中,去年每人平均纯收入在百元以下的不足20%(过去50元以下即占20%);近三分之一的农户人均收入超过300元。从商品销售、银行储蓄、消费结构等方面来看,农村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农村经济正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生产的兼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据这次调查统计,各类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的比重,专业户约为五分之一,富裕户约为三分之一,贫困户约为三分之二,而畜牧养殖业、工矿建筑、运输、加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商品粮专业户和从事多种经营的专业户、重点户都有较快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农田劳动力正向离“土”经营项目转移,涌现出一批重视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敢于探索和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具有商品生产者眼光和胆识的新型农民。这表明,正如中央一号文件所指出的,我国农村正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不同地区转化进程是不同的,一般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内地经济发展水平差的地区快;平原丘陵地区较山区快;人均耕地较少的地区较人均耕地较多的地区快。由于种种原因,边远山区发展较为迟缓,农民收入的增长落后于其他地区,值得予以注意。
三、扩大承包户土地经营规模和发展多种经营,是互为因果的,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不能勉强行事
各种专业户、重点户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扩充了农村社会就业范围。特别是粮食专业户的发展,对改耕地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变低产田为高产田,提高我国粮食生产商品率,显示出重大的作用。目前,不少地区的农民开始提出新的要求,即在保持自主权的前提下,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调查结果表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对耕地承包,采取专业承包形式,土地联片经营,规模适度,效益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农民是满意的。也有部分地区采用平均承包土地办法,土地使用过于零碎,户均承包地为11块,丘陵地区为15块;户均承包面积为7亩4分,每个劳动力平均承包3亩多。土地分包过碎和经营规模过小,给浇地、施肥、推广新技术、使用农机具、防治病虫害等带来种种不便,使种植业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受到制约。有种田能力的农民普遍反映,在现有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他们可以耕种比现在承包地多三四倍的土地。因此,他们要求适量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劳动投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商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与此同时,又有一些农户,愿意多承包工副业而少承包耕地。所以,通过某种合理的方式转让、转包土地,扩大现有土地经营规模,使有限的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一方,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又有助于另一些农户在其他领域进行兼业或专业化经营,这项调整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工作,将成为进一步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个新的内容。
调查材料还证明:扩大承包户土地经营规模和发展多种经营,二者是互为因果的,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不能勉强行事,必须在完全自愿前提下,因地制宜找到照顾各方利益的转移方式,使之既有利于土地经营规模的合理化,又有助于农民对土地进行投资。
四、农村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加快基层供销社的改革,加强市场物价管理
目前,广大农村市场空前活跃,现在的集体、个体商业户已超过了五十年代私营工商业改革前的数目,许多原来不是集市的地方,也形成了新的集市,一街两旁,摆摊设点,热闹非凡。农村市场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农村商品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民购买力有了较大提高。为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供销合作社体制的工作正在各地展开。一些改革搞得较好的供销社,在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确实起了主渠道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国营商店和供销社,工作作风很不适应新的形势,再加上运输系统落后、运力不足,在这些地方,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民卖粮难、卖棉难、卖烟难、卖山货土特产难的呼声,到处可闻。农民迫切要求加强市场预测,及时向他们提供市场信息,加快供销社的改革,加速交通运输建设。
随着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化肥、柴油和高效低毒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供需矛盾日益紧张。许多地区的供应量不及需求量的一半或三分之二。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个空子,抬高价格,坐收渔利。分配中的不正之风也很突出。没有“关系”的农民不得不以高价购买紧缺的生产资料,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对此反映很强烈。因此,应该增加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同时要加强市场物价管理,严行整肃分配中的不正之风,打击不法分子。
五、畜牧专业户的兴起,提出了发展饲料工业的问题
畜牧业专业户的兴起,给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由过去农家的零散饲养,正在逐步形成企业饲养。
当前,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更多的高质量、价格合理的配合饲料。农民普遍反映,当前饲料品种不全,质量不高,配方落后,价格不合理。有些工厂由于出厂的商品饲料没有质量管理要求,不经分析化验,也无专门机构检查监督,以致加工的混合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忽高忽低,甚至还用发霉变质的粮食作饲料。一些社队企业生产的鱼粉掺杂掺假,欺骗农户。有的掺尿素以提高蛋白质含量,致使鸡鸭食用后,造成中毒死亡。农民说,中央决定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是一项英明的决策,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畜牧业专业户的进一步发展,没有饲料供应是无法继续的。大体上在万把农户居住范围内就要求有一个饲料生产供应点,切望有关领导部门一抓到底。
六、重视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加速实现我国农村的“两个转化”的根本措施
提高亿万农民文化水平的工作刻不容缓,这和农村“两个转化”有很大关系。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利用书报等渠道接受外界信息,扩大眼界。自费订阅科技报刊的农户仅占总户数的5%。专业户、富裕户家庭的文化程度高于一般农户。据调查统计,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在家庭成员中所占的比重,专业户为36.9%,富裕户为40.3%,贫困户为18.2%。专业户、富裕户之所以能够较早、较快地走上专业化、商品化的道路,文化程度较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此可见,加强农村的文化教育,加强技术培训,加强书报供应发行,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加速实现农村“两个转化”的根本措施之一。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