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为民先要知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2
第8版()
专栏:

为民先要知民
丹赤
到我国的北疆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较晚的地方走了一趟,听到某些部门的领导同志对农民的“买马热”很反感,认为此地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民再去拴车买马,岂不是成为“两套成本”,增加农民负担。基于这种认识,便对农民买马加以种种限制。
然而,农民自己却支持“买马热”。他们说,买马拴车除了种地以外,还有四大好处:一是,有利于运输、发展畜牧业;二是,有利于搞家庭副业;三是,能多积肥多打粮;四是,农闲时进城、串亲戚方便。显然,领导者替农民的这份担心,与人民群众的意愿有些格格不入。
“两套成本”之见,倒也不是妄说。领导人担心农民买马增加负担,也可谓“为民着想”。可是却与民意相违,一番好心白费。进而限制“买马热”,无形中打击了农民们的积极性,好心又帮了倒忙。由此足证,领导者的见解,并非都是农民的知心。其症结之一,就是用自己的“想当然”取代了群众的“当然想”,“想”不到一起,必然是“两层皮”。人们常说,“领导同志政策水平高”。这仅仅说对了一半。运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地集中了群众的要求和智慧的水平就会是高的。反之,离开了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不作实地的调查研究,己见便不会与群众意愿合拍,也就难以指导实践。如果还自以为是高见,那也是一种空中楼阁,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是人民群众的一员,知己与知民本应是相通的。不然,为什么党中央那样率先地支持农业的变革?为什么省与省、单位与单位,改革的速度、成效那样迥然不同?关键问题是能否时时刻刻了解群众的愿望、要求,总结来自群众的新经验、新建议,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正确意见办事。西伯利亚的一位农民契尔诺夫回忆列宁同他的谈话时说,“(列宁)当然不是听我一个人,把我当作不平常的人物,他是通过我听到全体农民……”总之,列宁总是“爱把耳朵贴着大地,倾听它的声音”。了解人民情绪,而又不失时机地把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把自发运动引上无产阶级革命轨道。愿我们的各级领导同志都能象列宁那样去读“生活教科书”,贴近人民,从群众那里汲取真知灼见。在改革中尤其要如此。不然,只“知己”不知民,指手画脚就必定要碰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