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怎样让太行山区尽快富裕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4
第5版()
专栏:农村调查

怎样让太行山区尽快富裕起来?
李占魁 段存章 潘耀国
4月初,我们去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四个地区,调查了阜平、赞皇、邢台、涉县四个县,在一些深山、边远贫困的山区社队,走访了五六十户农民家庭,同各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商讨如何进一步放宽政策,使太行山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河北境内的太行山区是南北走向,北起拒马河(涞源县境内),南至漳河(涉县境内),南北长340公里,东西宽30至140公里,总面积为4,643万亩,占全省山区总面积的26%。包括24个县市,8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7%。
阜平等四县位于太行山的深山区,是革命老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设在阜平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设在涉县。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阜平居住和工作过。老区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为新中国的建立不惜流血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行山区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孤峰较多,山地、丘陵、河谷相交错,一般海拔在1,200米以下。目前植被有明显的两个特征:海拔在800米以上的深山区,地广人稀,受人为影响较少,土层较厚,植被较好;海拔在800米以下的浅山丘陵区,人口密度大,受人为破坏较重,森林覆被率仅占11%,水土流失严重。
多年来,阜平等县出现了一些治理太行山的典型。这些典型为摸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绿化和开发太行山的路子,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我们看到邢台县的胡家楼、浆水、北寺沟等大队综合治理,绿化荒山,农、林、牧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从阜平等四县的情况看,随着山区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提高。现在,部分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比较好,多数地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即使解决温饱问题的地方,也普遍存在缺钱花的问题。
目前,阜平等四县的人均收入比较低。邢台县1982年人均集体分配收入108元,人均家庭副业收入31元。赞皇县人均集体分配收入57元,人均家庭副业收入100元。阜平县人均集体分配收入61元,人均家庭副业收入25元。全县人均收入50元以下的大队、生产队占36%,这类大队大多数农户缺粮缺钱,生产生活困难较大。
尽管山区人民生活较困难,但群众情绪还是好的。我们到阜平县最远最穷的寿长寺公社访问(离县城120里),这里是一条深山沟,比较富裕的农家住上了新房,屋里收拾得挺干净。新修的简易公路刚通车,街上坐着一位72岁的老农,他笑容满面地说:“过去我家糠菜半年粮,现在隔几天就能吃到一顿白面。”山区实行大包干虽晚了几年,但近一二年实行后,农民劲头大了。一位农民在地头贴出了一张告示:“今年西瓜包了产,谁吃西瓜谁拿钱,同志要自觉,别叫俺为难。”民主的权利回到了农民的手里之后,多年刹不住的白吃瓜歪风不见了。

影响太行山尽快富起来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左”的影响还很深,一些干部的手脚还没放开。
阜平等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情深,这是好的一面。但三中全会以来,不少人对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看不惯,有抵触情绪。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搞惯了一块劳动、集体生产,怕一旦放开,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生产,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这些思想在近一二年虽有所克服,但同平原地区比,那里已经“花红柳绿”,而深山区“冰雪正在渐化”,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干部放开手脚,农民才能甩开膀子建设山区。
(二)指导一般化,不能根据山区特点建设山区。
到山区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但问到一条河流、一座山头,究竟怎么发展好,不少领导干部讲不具体,更谈不上扎扎实实的措施。对山区的建设一般号召多,具体帮助少,碰到问题不敢拍板解决。有一个县,县城在平川,大部分社员在深山区,但县委和县政府开会、发文件往往平川与山区一刀切,不照顾山区的特点。有一年夏天,县委召开紧急电话会议,动员群众抢收小麦,山区公社的干部听着听着趴在桌上睡着了,醒来后说:“我们这里种的是土豆。”高寒山区农民种土豆多,卖不出去,却很少有人开会研究解决“卖土豆难”的问题。
(三)单纯依赖国家救济,没有很好挖掘千家万户发展生产的潜力。
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关心,发放了大批救济粮、钱、物,但粮吃了,钱花了,物用了,年复一年,贫困面貌依然如故。据赞皇县统计,1978年至1982年五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278万元,总支出2,160万元,国家补差882万元,平均每人每年花国家10元。国家钱没少给,为什么作用不大呢?主要是给钱给物与生产不挂钩。现在,群众也已经认识到单纯救济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问题。他们提出“国家不要背着我们走(单纯救济),要领着我们走(扶持生产)。”
(四)重平原轻山区,人力,物力,财力进山少。
“解放后,干部进了城,想我们少了”。这是山区群众对一些领导干部中肯的批评。事实确是这样,领导干部下乡进山的少,沿着铁路线、公路线跑的多;科技人员也是进山少,出山多。在山区工作的干部和科技人员工作艰苦,待遇低,不安心的人多。有些深山区的公社党委书记年龄大了,不适应在山里工作。有的年轻干部面对穷山,怨上不支持,怨下不听话,就是不想想自己肩上的担子。群众反映说:“山区要想富,有了好政策,还得来好干部。”
(五)交通闭塞,流通渠道不畅,守着宝山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
阜平县目前还有29个大队、13,000人居住深山,靠人背畜驮。有五条公路长96公里,但有路无桥,雨季不能通车。南台大队年产柿子20万斤,因交通不便,销不出去烂了。去年就地卖一斤一角二,如交通方便可卖一角八,运到张家口每斤三四角。如交通畅通,全县全年可调出1,000万吨货,增加近三分之一的收入。三
胡耀邦同志在去年4月视察河北太行山区时指出:“河北要翻身,大概要靠太行山。太行山的面貌不改变,生态环境改不了,河北富不了。”同时指出,改变太行山的面貌要有两个转变:一是从单纯抓粮食生产转到同时抓多种经营;二是从单纯抓农田水利建设转到同时大力抓水土保持改善土地植被。为落实这一指示,我们同专家、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座谈,他们提出以下十条具体建议:
第一,根据山区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
有人说“太行山是穷山恶水,难致富”。这不对。应该看到太行山有很多优势。一是山场面积很大。一般人均山场面积八亩,多的十几亩。二是矿藏多。由于地质复杂,矿藏种类多,蕴藏量大,埋藏浅,易开采,投资小,见效快。三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如山桃、酸枣、榛子、核桃楸、猕猴桃、山葡萄等,只要封禁起来,不毁坏,就能大量增加收入。邢台县一年收购酸枣仁20多万斤,每斤7元多。四是干鲜果多,阜平县有红枣树310万棵,常年产枣2,000万斤,居全国第一位。五是水源多,可以多办小水电站。当然劣势也有,比如易春旱、夏季暴雨洪灾多等。根据山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山区的优势,就能广开致富之道。
第二,进一步放宽政策,依靠山区人民勤劳致富。
目前,太行山区困难的社队约占30%左右,对这类地区政策要放得更宽些,可以把现有的耕地、荒山分到户,产品归己,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比如赞皇县有14万亩岗坡旱地,种粮亩产不过百斤,可以逐步建成枣粮间作、枣树与花生间作的“林粮田”,分到户长期不变。群众称赞这种办法是:“上有摇钱树,下有聚宝盆,树上不收地下收,以短养长两不丢”。“吃着短的,干着长的,短的吃不完,长的又接班”。阜平县有174个边远山庄,可建林果专业村。这些地方共有荒山面积41万亩,耕地6,000多亩,人均六分地、十多亩山。这些山庄把荒山分到户,有4,600多亩岗坡次地需退耕还林,每年拿出60%的劳动日从事林果生产,五年完成绿化任务。为加快绿化速度,解决群众当前生活困难,可以实行以工代赈的办法,提高荒山造林补助标准。打谷坊坝需补助工程费、发展畜牧和养殖业需要资金,这些款可用无息贷款或周转金解决,按生产周期长短,逐年偿还。社员承包的土地,一定十年或更长一点时间,有利土地整修,提高地力。
第三,小流域治理和扩大自留山结合起来。
自留山潜力很大。农民十分喜爱自留山。赞皇县虎宅口公社三六沟大队35岁的农民郭连增,家有3口人。他家分得自留山2.5亩,已种植杨树和槐树共300株,核桃树20株,桑树300株。他在草帽大的石山隙地上开出了一条条坡地,一边培育树苗,一边种绿豆。我们问“再给你一些自留山愿不愿要?”他边干边回答:“愿意要!”“再要多少?”“再给十亩、二十亩都行。”从几个山区县看,自留山的面积应占宜林宜牧、疏残灌木林面积的30%左右,首先应把近山、好山分给农民。邢台地区规定自留山面积,深山区占山地面积的30%左右,浅丘地区占70%左右。在统一规划下,小流域一户一个,大流域几户一个。这样便于农民把治上与治下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用材林和经济林结合,加速荒山绿化,使山区农民尽快富起来。
第四,减免粮食征购任务,解决山区农民的后顾之忧。
山区耕地少,农民口粮紧张。近几年“肚儿圆”,一部分粮食是靠上山开荒获得的。有的山区社队一方面有征购粮任务,一方面又吃返销粮。如果对山区不适当减免粮食征购任务,想制止乱开荒是不可能的。阜平等四县如果一年减免四五千万斤征购粮,这里的农民就能更加集中精力发展林牧业以及土特产品的生产。山区什么算贡献?不能单纯看粮食。林、畜、土特产品也是最好的贡献,今后应该列为评比先进的条件。
第五,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粮食是发展山区经济的基础。山区农民的口粮单靠国家包下来是不行的。靠自己解决,途径有三:(1)结合小流域治理,整修梯田,增加粮田面积。有的社队治理10亩荒沟、荒山,能增加1.5亩耕地。(2)垫地增田。赞皇县佛堂沟生产队有19户,去年在河滩造地6块,增加耕地5亩。一亩投工400个,承包给每个劳力,出一个工1.5元,集体拿出提留1,100元用于农田基本建设。(3)林、畜、土特产品换粮食。
第六,扩大资金来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发展山区经济的资金来源在哪里?伸手向上要,国家的钱有限,一时不可能拿出大量的投资,而要眼睛向下,把闲散在群众手里的钱用起来。据涉县银行、信用社提供的数字,全县1980年社员存款1,476万元,贷款44万元,1982年存款上升到2,215万元,贷款101万元。他们有钱贷不出去。山区农民习惯攒钱,不会用钱扩大再生产,说什么“贷款出利息,我不干”。另一方面,银行、信用社服务方针没有转过来,不愿贷款给贫困户,又使一些农民想发展家庭副业没有资金。
第七,大力发展民办加工,帮助山区农民“栽富根”。
山区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姓“原”(卖原料)的多,姓“商”(加工产品销售)的少。要想山区富,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很重要。阜平县社员集资12万多元,加上省和县投资和贷款,联合建设成一座兔肉冷冻综合加工厂,容量150 吨位。这个厂现有96人,集资入股带劳力,按股分红。总厂下设两个附属厂:一个养貂场,利用加工兔的下脚料;一个皮毛加工厂,利用自产的兔皮。去年养种貂300只、小貂1,070只,产值6.5万元。皮毛加工产值14万多元。办了一个厂,一年饲养兔120万只,交售肉兔100万只,可得收入350万元。全县每人平均增加收入20元。
第八,提倡科技人员进山,提高山区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人员奇缺,对山区建设影响很大。据调查,山区平均每万人中,不到一个中专毕业生。因此,要大力提倡科技人员进山,提高山区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为了使科技进山,要稳定山区现有科技人员,对他们实行优厚待遇;招聘外地科技人员进山;山区县要办好一所以林业为主的农林牧业技术中学,逐步增加农业中学、林业中学;搞好初高中毕业生的技术培训,使山区出现大批的“土专家”。
第九,各行各业把建设山区作为本职工作。
过去人们常说:“各行各业要支援山区建设。”这种提法不妥。建设山区应该是各行各业应尽的职责,而不是支援和被支援的关系。比如,交通部门要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多为山区修路架桥;水利电力部门要为山区多办一些小水电站,进一步开发山区的能源;财贸部门要积极支持山区供销社的改革,还商于民,同时允许农民专业运输,长途贩运,活跃山区的经济。
第十,加强领导,把山区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鉴于山区领导力量薄弱,一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级“山办”的领导机构,充分发挥“山办”的职能作用。在机构调整中,建议“山办”不能削弱,并要加强;二是加强山区县社队领导班子建设。山区干部老化和文化水平低的情况比平原地区严重。一些贫困社队的领导班子,存在着精神不振和软弱无力的问题。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并选拔一批热爱山区,立志建设山区的,具有大中专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县社领导班子。并争取到1990年使二分之一以上的基层干部达到农中以上文化水平;三是对贫穷落后地方要派强有力的工作组去帮助搞承包,具体指导;四是适当提高在山区工作的干部的待遇和上山出差补助标准。
太行山是宝山。只要政策放宽,领导工作赶上去,干它十年、二十年,将来的富裕程度将会大大超过平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