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爱国拥军模范——张雪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5
第4版()
专栏:

爱国拥军模范——张雪银
1981年11月,河南省台前县侯庙公社徐岭大队的一户农家,在两个多月时间里,主妇和男主人先后因病去世了。他们的长子李继林在沈阳部队某部服役,家里还有一男三女4个孩子,大的14岁,小的刚满6岁。
亲友们都为这一家子发愁:4个孩子怎么安置?他们想了许多办法,一盘算都不合适。没几天,跟继林结婚7年一直在娘家村子里教书的张雪银,经过一番思考,决定先辞去民办教师职务,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婆家挑起这个家庭的担子,让继林能安心在部队服役。
雪银来到婆家,又当嫂子又当娘。
1982年春节前夕,雪银接到丈夫的来信,说“怕弟妹没了爹娘太难过,想请假回来和他们一起过春节;但新兵刚入伍,事情又很多……”雪银看罢信,立即给丈夫写了回信:“俺知道你挂着几个弟妹。但我想,新兵也大都是十七八岁的娃娃,准会想家。家里的事有俺管;你还是和战士们一起过节吧!”并告诉继林:“政府送来了50元救济款。家里有党的关怀,邻居的关心,你就放心在部队干吧!”
弟弟妹妹一天天见长,穿衣穿鞋也是一桩难事。每天晚上,雪银把弟妹和孩子安排睡了,就坐在煤油灯前缝衣做鞋到深夜,而自己几年却没有添制一件新衣服。
公婆活着的时候,四个弟妹只有老大上学,雪银觉得家里再困难,也不能把小妹妹耽误了。她省吃俭用,让玉东和玉光上了学。她还挤时间教超过读书年龄的玉存学文化。针对弟妹有时不团结的现象,一天开饭时,她给弟妹发筷子,趁势讲了个“一把筷子”的故事,从此,弟妹们明白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互相之间再也不吵架闹气了。以前,雪银是个电影迷。即使当了媳妇做了娘,也照样跑出二三十里看电影。自从来到继林家,每次村里来了好影片,她都催促弟妹们去看,自己在家看门哄孩子。
去年春天,徐岭一带发生多年不遇的干旱和虫害。雪银家没钱租机器,只好和大弟弟用绳子拴住铁桶提黄河水浇地。汗水浸涩了眼角,双手磨起了血泡,可她咬咬牙,坚持着。夏日的正午没有一丝风,大地热得象蒸笼,雪银带着弟妹在密密层层的玉米地里,手拿铁签,一棵一棵地捉虫子。93岁的老奶奶李臧氏望着雪银日益消瘦的脸颊,心疼地说:“妮,这么苦的日子,熬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雪银却说:“奶奶,好日子要用汗水换。我多吃点苦不要紧,只要继林回来说,这个家还象个家,他放得下心,俺就高兴啦。”
去年,张雪银带着六个孩子苦干,打粮3,600斤,摘掉了连续15年吃返销粮的穷帽子。雪银丰收不忘国家,粮食一打完,立即挑选最好的交公粮,先后两次都是并列大队第一名。她还养猪、养羊、种白蜡树,发动弟妹打草辫,原来欠下的900多元债务,年底就还了700多元。
去年初冬,雪银患了胃病,一连几天吃不下饭。一天上午,她强撑着虚弱的身子和妹妹玉存往房上晾白菜。年小体弱的玉存不慎失手,运菜的铁桶从3米多高的房顶上掉下来,桶底边缘的铁棱砸在雪银的头上。她两眼一黑,失去了知觉,两寸多长的伤口鲜血直流。玉存吓得直哭,赶来看望女儿的母亲抓起一把白面按在雪银的伤口上,放声痛哭。闻讯赶来的社员挤满了小院,不少人流下了眼泪。晚上,娘抚摸着女儿头上浸透鲜血的绷带,想着女儿结婚7年来吃过的苦头,又止不住老泪纵横。雪银忙安慰母亲说:“娘,你不是常给俺讲刘邓大军渡黄河那阵,你支持俺爹上前线抬担架的事吗?那时打老蒋,俺爹一走就是四、五百里,有时两三个月不在家,你在家再苦再累,也没有说半句软话。”雪银还对娘说:“娘,你还记得给俺唱过的支前小调吗?”娘忙说:“记得,记得!”说着说着,娘又禁不住断断续续地给雪银念起了支前小调:“劝我夫,别害怕,送弹药,抬担架,上前线,把敌杀,当模范,戴红花……。”
雪银患病和受伤的事一直瞒着丈夫,但她爱国拥军、抚养遗孤的故事,却在继林的家乡流传开来。地方群众夸奖她是“新时代的包公嫂”;部队的干部战士称赞她是“未穿军装的后勤兵”。去年底,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先后被授予“爱国拥军模范”、“模范军属”、“三八红旗手”和“爱国拥军的家属标兵”等光荣称号;今年还被选为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她的丈夫李继林一心做好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把一个后进连转变成了先进连,荣立三等功,并被军里树为优秀政治教员。 向民 茂盛 吴君 振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