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旅游刍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5
第8版()
专栏:

旅游刍议
舒芜
由合肥去安庆途中,在故乡桐城小住了一夜。第一天下午,风雨中去看了老家勺园和母校桐城中学。第二天上午放晴,再去勺园和桐城中学,专为摄影留念,又访问了三四家亲友,出便宜门凭吊了仙姑庵残址。桐城虽小,这也就够跑了。象许多重游旧地的人一样,我也是有着矛盾的心情:又希望多找到一些旧迹,又希望多看到一些变化。结果是,旧迹不少,变化也有;但希望找到而找不到了的旧迹却也不少,希望其有变化而竟无变化的则更很多。特别是,五十年前我上学去和到外婆家去必经的几条街巷,依然是那样的石板路和鹅卵石路,依然是那些沿街的铺面和人家,依旧的狭窄,依旧的黯淡,依旧的剥落和凋残,依旧的滞缓和凝固,……一切我都太熟悉了。一万八千多个日子的滚滚长河流过去了,而这些街道似乎是与长河隔绝的永远干涸的沟渠,没有一滴水曾经流过。
县委领导同志告诉我:桐城一直是“补贴县”,每年都要由国家补贴多少多少万元。我很吃惊,因为从小听说桐城是安徽的大县,旧社会的桐城县长算是“美缺”,为什么现在落到这个地步了呢?原来,据说是解放后把鱼米之乡的枞阳县从桐城划出去之后,桐城县就只剩下单一的农业,没有其他林牧副渔和工矿的收入,所以无论怎样也富不起来了。我很惭愧对故乡的经济情况十分无知,但是,我觉得即使只就眼前而论,或者也还不是另外毫无办法的。
近年来一些游记介绍过,东欧某些国家会办旅游事业,一所平平常常的十八世纪的农家房舍,也作为历史古迹,修整起来,招揽不少游人。如果按这个标准,单是桐城城区,明代建筑就不少,最晚也是十七世纪的了。它们不仅有纪念意义,恐怕还值得建筑学家去研究。至于历史人物的纪念地,例如方以智的故宅(现在是城关区政府),左光斗的祠堂(现在临街门面成了店铺),这些该是有全国意义的,甚至是值得向世界介绍的。十七世纪的世界上,象方以智那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大科学家大诗人大画家而又是伟大的爱国者的,也并没有多少人。此外,姚元之的故宅,姚鼐的故宅……至少可以作为地方性的文化保护单位的,这些更屈指难数。桐城的龙眼山是天柱山的余脉。听说国家已决定把天柱山修建成大的旅游区,与皖南的黄山旅游区南北相应。我想,如果把桐城以及附近一些有条件的县,联成一个旅游网,让旅游者附带观光,沿途小憩,未必是办不到的事。那么,这就不仅把这些地方的经济搞活了,而且也是有很大的文化和历史意义的。
中国旅游事业要有中国的特色,如何充分发扬文明古国的优势,使旅游事业带有更多的文化性和历史性,而不仅仅着眼于山水园林(当然我们更不去搞那些声色狗马),这恐怕是我们应该多多考虑的。
这些想法是由重返故乡小住而生,但说到此,似乎又不仅是一乡一县的问题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