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记湖北省会计学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6
第3版()
专栏:

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
——记湖北省会计学会
本报记者 蒋涵箴 白筠
近来,坐落在武汉市一条小胡同里的湖北省会计学会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他们在试行学会办事业、以智力开发智力方面探索着新的路子,作出了显著成绩(见本报7月30日一版报道)。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克服了物质上的重重困难,而且以百折不挠的勇气,顶住了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干出了一番事业。
学会在1979年刚创建时,主要发起者张元奎就聘请一些对会计学有研究的知识分子、离休退休干部以及热心办事业的同志,编辑出版《财会通讯》杂志。这份杂志在发行几千份时,并没有人注意它,更没有人说它的怪话。后来越办越好,发行量急剧上升,就有人告状了:“张元奎办杂志用的是什么人?国民党的人,摘帽右派,重用这样的人能办好社会主义刊物吗?”
所谓国民党的人,是指会计学会聘请的解放前在中南地区颇有影响的会计专家、65岁的阎乃武。这么大岁数的人,在旧社会当然有一段经历,但那时他钻研业务仅是为了谋生。这样的人在我们社会不是少数,怎能把他们视为“国民党的人”而不许他们为四化贡献“余热”呢?张元奎没有被“左”的框框套住,聘请他出任《财会通讯》主编。事实证明,老阎不仅懂会计学,也懂编辑学,还能著书立说,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所谓摘帽右派,是指《财会通讯》的副主编、66岁的退休老会计师朱先乔。他曾被错划为右派,粉碎“四人帮”以后,彻底平反,他心情舒畅,迫切要求为发展会计事业“尽尽自己的力量”。奇怪的是,他被错划右派的这段经历竟被某些人视为一种政治身份,成为不能重用的理由。幸好,他很争气。他的小腿因病肿得老粗,一按一个坑,他仍每天准时不误地来上班。《财会通讯》每月出版一期,每期10万字,一年还要出4期增刊。它的全部编辑人员就是6名象阎乃武、朱先乔那样的60岁以上的退休老同志。他们经常要工作12个小时,拿的只是退休补差工资。他们图的是什么呢?这些老同志若是对祖国、对共产党没有深厚的感情,能如此地“卖老命”吗?
了解到目前不少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地位不高,会计学会的同志就想拍一部电视片,正面塑造会计人员的形象。去年,他们从自己出书、办刊物的收入中拿出2万元同湖南电视台合拍电视剧《五百万》。他们请来作家写剧本,还请来了导演、演员。电视剧拍出来了,有人说他们“不务正业”。他们回答说,我们的剧本没有问题,宣传会计人员也没有什么不对。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在自己的杂志上刊登了《会计工作者之歌》的征稿启事,目的也是为了让会计们热爱自己的工作。这一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编辑部一下子收到了几百首歌词,一些作家、诗人也都支持他们的活动。
湖北省会计学会安置了一批待业青年,主要搞书刊发行工作。在老同志忘我工作精神的影响下,这批小青年工作不讲价钱,办事效率高。会计学会发行的500万册书刊都是由他们从印刷厂、车站拉回来,包装以后写上地址,再送车站发出的。武汉的暑天酷热,学会刚创办时穷得很,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他们包装书籍时汗流浃背,蚊叮虫咬,没有人叫苦、叫累。他们说,老同志都那样没日没夜地工作,我们青年人更应该多干一些。有的小青年宁愿放弃国营企业招工的指标,甘愿在学会当合同工。
会计学会的“顶梁柱”是张元奎。他为学会办事业出了许多点子,出了许多力气,人瘦了,身体垮了,刚刚47岁就象老头了,可是直到现在仍然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一见记者就提醒说:“张元奎是个贪污分子。”在会计学会的上级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告张元奎的信有厚厚一大摞。
其实,张元奎并没有隐瞒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记者与他初次见面,他就坦率地谈了自己在1960年犯过的经济错误。然而,他很快改正了错误,并从错误与教训中重新站起来。“文化大革命”中他哪派都不参加,在家“闭门读书”,通读了《资本论》及其它经典著作,还阅读了许多名人传记。他冷静地思考了今后的道路,决心要为人民干一番事业。他的这个理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在逐步实现。他白天应付学会的日常工作,晚上常常写书直到深夜两点。
这样一个曾经犯过错误的同志,跌倒后能爬起来,并且做出相当好的成绩,理应受到赞扬。可是他被卷入了没完没了的是非之中。他每想为会计学会开拓一项新的事业时,总有揭发他“有问题”的信送到中央及省的各有关部门。
在我们某些单位里,有的人自己什么也不懂,又不愿意学习,别人做出了一点成绩,他就眼红、嫉妒,发怪议论,甚至到处告状。会计学会也有这样的同志。他们抓住张元奎历史上的错误不放,总想把他打成一个“大老虎”。省里派人到会计学会查账,查了40天,没有发现张元奎有一分钱的经济问题。他是清白的。问题调查清楚,理应当众宣布。可是有关部门却没有这样做。结果是被人钻了空子,有的人一状不成,再告二状,使得湖北省会计学会在某些同志的脑子里成了一个大问号。在这种压力下,张元奎感到办事难,冒尖更难。一些好心的同志劝张元奎:你呆在家里写东西,一年出几本书,可安安稳稳过日子,去管会计学会这一堆事,就会把你碰得“头破血流”。张元奎说,只要能让我办事业,我是不怕“头破血流”的。
张元奎不是一个完人。他有缺点,有错误。他办法多,干事情讲究效率,但是他主观、急躁、爱发脾气。他是一位党外同志,然而又负责学会的工作。在用人方面他想自己招聘人才,量才录用,为此曾与政工干部吵过架。有人因此告他“不要党的领导”、“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耸人听闻的谣传不胫而走。一次张元奎外出开会,一些熟人见了他惊讶地说:“你不是已经被抓起来了吗?”张元奎写的书,湖北人民出版社正要出版,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张元奎这个人有问题,他的书不能出。”
在种种政治压力下,张元奎没有屈服。今年6月14日,他提笔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陈述了自己碰到的困难,表示了自己的决心。中央领导同志收到信后,赞扬湖北省会计学会的工作,并且指出:要打开新的局面,不仅要有一心为公的好心,还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会计学会的老同志、小青年听到这个消息后,掉下了眼泪,他们感到党中央和自己心连着心。
按照过去的老眼光,湖北省会计学会兴办的事业,许多是“出格”的。问题正在这里。新的事物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条条框框发生了矛盾:对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怎样才能加强领导而又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我们的人事制度,政治工作方法应当如何适应新的形势?这些问题已经提到我们党的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