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有远见的人——记济宁地区几位热心教育工作的县委领导干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7
第3版()
专栏:

有远见的人
——记济宁地区几位热心教育工作的县委领导干部
本报记者 顾建鹏 袁文忠
山东省济宁地区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些县的领导干部顺应群众迫切要求科学文化的新形势,在抓好物质生产的同时,热心教育工作,把开发智力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群众赞扬他们是“戴着‘望远镜’的领路人”。
把温暖送给教师
去年12月的一个清晨,邹县县委书记翟学恕来到城后大队小学。学校一些教室门窗破烂、寒气袭人;住校教师的宿舍没有煤炭和炉具。翟学恕边看边问,心情很不平静,立即到公社了解情况,发现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现象。他把问题拿到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翟学恕说,小学教师负担很重,生活却如此艰苦,取暖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们作领导的有责任呀!经研究,县委决定在全县有限的用煤指标内,批拨一部分给学校。不到一个星期,全县800多所中、小学领到了煤炭。从此,学校用煤列入专项计划,师生冬季取暖和四季烧开水问题得到解决,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十分高兴。
翟学恕每到一处,总要去学校看看。去年他先后跑了60多所小学和中学。每到一处,他都倾听师生员工的呼声,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
为孩子们多办实事
前几年,泗水县副县长宋玉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算了一笔账:假如每个果园有一个果树技术员,果品产量就可增长几倍,仅这一项全县人均收入就可增加30元。可是,全县缺乏技术人才,教育工作很落后,很多学生只能在黑屋子里上课,在土台上写字,群众迫切需要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要求一直得不到满足。这些事实,使宋玉厚越来越感觉到抓好教育事业的重要。
宋玉厚和县教育局长走遍了全县12个公社,认真解决农村中小学校舍和设备不足的问题。泗张公社采取“国家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勤工俭学解决一点”的办法,改善了办学条件。他们总结了这个经验,并在全县大规模推广。在宋玉厚亲自督促、检查下,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全县600多处农村中小学校舍得到了整修。如今,校舍整洁,教室坚固明亮,90.3%的学生用上了崭新的铁木课桌凳,基本改变了过去教师灰心,家长挂心,学生不安心的局面。
自己培养农技人才
嘉祥县委书记尹伯敏,是一位年过半百、两鬓斑白的老同志,他从亲身经历中深切感到开发智力的重要。在他的带动下,县委主要负责同志都把抓好教育,培养有文化、懂科学技术的人才,作为加速四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他们在加强农村教育、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方面舍得花力气,花本钱。1981年,全县第一所农业技术中学诞生了。为了加强领导,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先民兼任校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县委不惜把农业第一线农业科技骨干派往学校任教。县委把这所学校作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基地,作为指导、推动全县农业科技工作的中心。尹伯敏、张先民还经常到县农业技术学校听课,开座谈会,听取师生们意见,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他们发现学校缺少参考书籍,便发动县级机关捐献了2,000多册。
在县委负责同志过问和努力下,这所学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从课堂教学到田间试验,注意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第一期毕业的76名学员,除11名考入中专、大专学校外,其余65名都返回原社队,担任了农民技术员和夜校老师,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
尹伯敏、张先民介绍说,全县回乡高、初中毕业生9万多名,培养技术人才的条件很好。县委决心在县、社、队层层办学,力争到1990年全县14万农户,每户有一个农业技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