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生”“熟”谈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7
第7版()
专栏:随笔

“生”“熟”谈屑
公今度
此处所谈的“生熟”,并非是生菜熟肉之“生熟”,乃是近日见人引用郑板桥的一句诗:
“画到生时是熟时”,觉得这个“生时熟时”,似曾相识又颇费解,是可以用来作为写注释式杂文的材料,虽然不免是粒粒屑屑的一点而已。
郑板桥素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不少人尤推重他的诗,以为“三绝”之中以诗为首。作为一种个人爱好,当然也说得过去;但自古以来,诗人也者真是“人山人海”。仅一部《全唐诗》就有九百卷,列名于上的人浩浩荡荡。如果郑板桥没有那一手字画而仅以诗来竞争文学奖金的话,恐怕是未必中选的。不过,诗确也是写得好。好在直抒胸臆,情见于纸,不是台阁体、同光体所能有的。
原诗四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诗意境清新,加上是“以诗论画”,是被引用得很多的。但究竟为什么“画到生时”又正是“熟时”,说法就颇不一了。
现在会骑自行车的人可谓“多乎哉”!想当初学骑时,需人扶着,一面骑,一面腰肢左扭右扭,屁股东歪西歪,虽全身使力却配合不好。然而这样骑着、跌着、笑着、骂着,到以后扶车的人偷偷把手松开,学的人不知不觉之中可以骑一段路。待到知道一寸宽轮居然能载着他这百十来斤而“不偏不倚”地往前走,那狂喜的心情自不待言,如果此时把“生”换作“会”字,那“骑到会时是熟时”似可作为“生熟”之一解。孩子第一次不用人搀而终于能跌跌撞撞地扑向妈妈张开着的双臂中,会走第一步路是“生”,却也正是“熟”的结果。此“生”何“生”?“熟”能生“巧”,推“陈”出“新”之谓也。直白说,就是创新。
会对于不会是一种创新;熟练到可以“双脱把”对于勉强骑行是一种创新,而其基础则在于“熟”。现在许多青年热衷于创新,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什么流啊,什么派啊,都属于某种历史发展的结果。倘若没有熟练的基础,而妄想一开头就创新,犹如尚不会骑车而“双脱把”,那末跌跤是可以肯定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外行看来“生”得似乎有点“不知所云”了,却珍贵已极,它正是经过了红色时期、蓝色时期、立方体等等以后的成熟的标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大概不是说瞎话。存在决定意识,既云“熟读”,说明主客观长期相互作用,其结果,客观向主观转化。生在宁波的说宁波话,北京孩子就一口“京片子”,以后搬家到四川,又学会四川的乡音。这并非“遗传因子”起作用,而是“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必然结果。
其实何必曰“画”?如果四十年来读马列,或四十年来写文章,那末同样“×到生时是熟时”。真下了四十年功夫,要不出新才怪!创新之意是一定会源源不绝地从笔端流出来的。这不仅读书、画画、作文,即使是做其他事情,真正全心全意,投身进去反复实践,反复试验,反复改革,一切何患乎不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