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迁移节里访箭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8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迁移节里访箭乡
今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我参加了锡伯族一年一度的迁移节。这一天,身着盛装的锡伯人从各村寨向伊犁河畔的林带涌来。县体委射箭教练金中热情地迎过来说:“你来得巧,看看我们乡间的射箭比赛吧。”我跟他挤过密集的人群,来到射箭场地。
场地的一边,竖着两个靶子。距靶50米远处,站立着十几个射箭手,有慓悍的小伙子,也有俏丽的姑娘,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沉着机敏,只见开弓放箭时,支支利箭象飞蝗似的直奔靶心。四周观众连连喝采,掌声不断。
金中告诉我,锡伯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射箭,每个乡里都有业余射箭队。锡伯人都把当一名神箭手视为无尚的光荣。解放后,锡伯乡里涌现一批优秀射箭运动员,郭梅珍、汝光就是突出代表,在第四届全运会上,他俩分别打破了女子双轮全能全国纪录和男子单轮全能全国纪录,曾经轰动体坛。在1980年中日邀请赛和去年的全国锦标赛中,他们又获得好成绩。三十年来,锡伯族共给国家体委和自治区输送近40名优秀射手。
古式响箭比赛开始了,上场的是各乡推选上来的老大伯和老大娘。只见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威严端立在那里,手起箭飞时,响箭啸声震耳,箭中靶心时活动的靶环应声落下地来。金中拿起一支响箭给我看,箭头是用兽骨制的,呈尖圆形,上有四个小孔,箭一离弦便发出叫声。靶子是用毛毡和马皮特制的,靶上粘着蓝、黄、绿、黑、紫、红六色布圈,射中哪一圈,哪圈便掉下来。说话间,老人三支箭已射完,箭箭中靶,场上响起一片叫好声。我走上前向他施礼道贺,金中介绍说:“这是郭英顺老人,今年76岁,是金泉公社的神箭手,他训练出了许多强手。这次比赛就是他发起的。”老人哈哈大笑,说:“人老心不老嘛,明年过节我们要跟县射箭队比赛哩!”我请教老人:锡伯人为什么与弓箭有这么大的缘分?老人高兴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锡伯人原是游猎民族,早在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他们的祖先鲜卑部落(一说是女真人)就提弓携箭飞马扬鞭,驰骋于呼伦贝尔、绰尔河、松花江、嫩江一带打猎捕鱼,借以为生。后来,锡伯族奉命西迁,在守卫西陲200多年的历史中,弓箭更是他们的重要武器。历代的侵略者大都尝过锡伯人铁头长箭的苦头。解放后射箭运动获得发展,可是在“文革”中又遭到严重破坏,流传百年的古弓被折断当柴烧,神箭手们也一个个挨了批斗。粉碎“四人帮”后,古老的射箭运动又焕发了青春,1979年国家拨款修建了射箭大厅,这两年,农村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后,社员有了空闲,练箭的更多了。
比赛结束了,获胜者上台领奖。郭大爷率领的金泉公社业余射箭队拿到的奖牌最多。文艺联欢开始了。民间乐手们弹起锡伯族乐器“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年轻人踏着舞步入场,跳起了“贝伦”(锡伯族民间舞蹈),小伙子的“鸭步”,姑娘的“抖肩”,顾盼生辉,风趣横生。 本报记者 李升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