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多瑙河之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3-08-08
第7版()
专栏:

多瑙河之歌
周而复
华灯初上,在加拉茨旅馆九楼的宴会厅里充满了愉快而又亲切的谈笑声。同时在钢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奏家正在演奏《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那悠扬的抒情的调子不断打动主人和客人的心弦。小提琴演奏这首著名的乐曲声传扬出去,在街上散步的行人也放慢了步伐,有的干脆停下来谛听了。
罗共中央委员兼县委第一书记帕拉斯基伏·贝内斯库同志笑着对我说:
“这是斯特劳斯的,当然很好,可是罗马尼亚也有我们的《多瑙河之波》,请你听听。”
乐队于是演奏了伊瓦诺维契·依昂作曲的《多瑙河之波》。
贝内斯库同志刚开完大国民会议,不顾7月的炎热天气,就从布加勒斯特赶回来摆设丰盛的宴席欢迎我们代表团,还特地请来了加拉茨第一流的乐队和著名的歌唱家为我们表演。我们衷心地感谢好客的主人的盛情。一曲《多瑙河之波》演奏完了,他自豪地告诉我,这首曲子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是最伟大的轻音乐和舞蹈音乐之一,德国音乐界干脆把它称做“罗马尼亚华尔兹之王”。他想听听我的意见。
这可难为了我。我提出:希望再听点有关多瑙河的歌曲。著名歌唱家特奥多尔·蒙特亚努唱了《多瑙河之城》。这是特米斯托克列·波巴所写的词和谱的曲。这首歌使我想起了到达加拉茨第一天县委第二书记卡洛依内斯库同志给我们介绍加拉茨的情况。
加拉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给炸得成了一片废墟,荒无人烟。罗马尼亚人民用辛勤的劳动重建家园。我参观市容的时候,竟看不到一点战争的痕迹,宽阔的马路,高大的楼房,一批又一批新的住宅区象雨后春笋般的成长,人民住在舒适的公寓房子里,每天早晨到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和劳动;下班回来,吃过晚饭,有的到体育馆、图书馆和文化宫去参加各种活动,更多的人喜欢在多瑙河边散步。在多瑙河边的柏油路上,绿树成荫,每隔一段路,不是有一座小花园,便有一座雕塑或者是用钢铁原料设计的抽象派的美术品。在河边还有一座叫做《多瑙河之波》的酒馆,人们可以坐在那儿饮杯啤酒,喝杯咖啡,三朋四友,聊天闲话,谈论工作。……
别看罗马尼亚人在多瑙河边散步聊天那么轻松悠闲,他们干起活来却十分有劲儿。我在加拉茨造船厂看到,造船工人都在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在干活儿。这个厂虽然是1893年就建立的,当时只造木船。从1944年到现在,他们已经造了100万吨船只。厂长丘波塔鲁·维尔吉尔陪我们去看船坞,规模相当大,一艘5.5万吨位的矿石运输轮已经下水了,工人正在上面紧张地工作,准备试车。中国订购的12艘货轮,也在这个厂设计、动工,准备五年内把货交齐。
加拉茨钢铁联合企业的规模比造船厂大的多。厂长杜拉默·伊昂,看上去不过四十岁上下,十分精干,他扼要地介绍了全厂的情况,最后说:这个厂有6座高炉,其中最大的高炉容量是3,500立方米,在欧洲数第七位;除电炉外,150吨的转炉有3座。全厂年产钢800万吨。
厂领导陪我们先去参观高炉,在炉前对我说:今年胡耀邦总书记访问罗马尼亚的时候,也到我们厂里来参观了,走的也是这条路。我说:我们是循着胡耀邦同志的路线走来的。主人会意地爽朗地笑了。
从直落云天的高炉车间走了下来,我们去参观转炉,正好遇到出钢,钢水火一般的燃烧,把车间照得霞光万道,热气腾腾。钢水出完以后,立即运到热轧车间。轧钢厂使人一眼望不到尽头,单是轧钢机就有1,200米长。这时,车间正在轧薄钢板,一块火红的相当厚的钢板一边注水一边轧,轧来轧去,到了最后便变成薄薄的钢板了。……
年产800万吨钢,却只有4万工人,比先进的厂来说,人不算少,但比一般钢铁厂来说,工人比较少。他们靠的是引进了一些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我在电子控制室里就看到从卢森堡进口的仪器设备。
加拉茨是罗马尼亚的钢都,也是著名的重工业的城市,但农业并不落后,特别是葡萄种植和酿制葡萄酒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布诺鲁尔国营农场,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午,品尝了各种浓香的名酒,经理还陪我们去看他们种植的葡萄园和其他果木,乡长陪我们去访问农民的家庭。……
整个加拉茨县不过80万人口,其中劳动力只占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罗共中央发出重建加拉茨的号召,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一片废墟上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县城,一跃而为罗马尼亚的重工业基地,矗立在多瑙河边。齐奥塞斯库同志经常来视察指导,率领劳动人民前进,集体谱写了一曲多瑙河之歌。斯特劳斯也好,依昂也好,他们的歌曲都没有这首多瑙河之歌美妙动人!《多瑙河之城》那首歌正是歌颂加拉茨近年来的辉煌成就。贝内斯库见我沉思,便问我想再听听哪一首歌曲。我立即告诉他愿听《多瑙河之城》,他明白我的意思,高兴得鼓起掌来。蒙特亚努又唱了,优美的歌声在加拉茨星光灿烂的夜空四面飘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